中建科技支援多地抗疫應急項目建設 勇攀“中國建造”科技高峰
中建科技支援多地抗疫應急項目建設 勇攀“中國建造”科技高峰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fā)布時間:2022-06-17
2022年,面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中建科技主動扛起央企責任,充分發(fā)揮自身數字化設計、工業(yè)化制造、智能化建造等科技優(yōu)勢,支援香港、吉林、上海等地抗疫應急項目建設,為社會面清零、加快復工復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以勇攀“中國建造”科技高峰的硬核實力,筑牢防疫鋼鐵長城,守護人民生命安全。
科技支撐一體化應急建造
中建科技將一體化快速建造作為重點科研方向加以推進,基于自主研發(fā)的全球首個裝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平臺,將一體化快速建造深度應用于防疫應急醫(yī)院和隔離方艙建設,通過BIM技術搭建數字孿生建筑,在援助吉林抗疫應急項目建設中,6小時完成吉林市高新南區(qū)隔離方艙方案設計、40小時完成施工圖設計,為后續(xù)進場施工贏得了5天寶貴時間。
中建科技3天交付200套模塊化集成房屋,馳援湯加災后的民眾安置。
作為模塊化建造的頭部企業(yè),中建科技對標高端制造業(yè),在中建系統(tǒng)內最早進行制造基地全國布局,在深汕特別合作區(qū)中建綠色產業(yè)園等23個工業(yè)化生產基地,配置17條先進生產線,通過制造執(zhí)行系統(tǒng)(MES系統(tǒng))實現生產線智能控制和自動化生產,提高了模塊產品的“含金量”“含新量”,實現了“像造汽車一樣造模塊”,每套模塊箱體生產僅需15分鐘、日產近百套。中建科技僅用10天完成香港落馬洲河套應急醫(yī)院807個箱體的生產拼裝,首批運抵香港;3天交付200套模塊化集成房屋馳援湯加。2022年一季度,深汕生產基地累計馳援湯加、香港、吉林、上海等應急項目超2萬套模塊箱體。
中建科技深汕生產基地配置17條先進生產線,實現“像造汽車一樣造模塊”,每套模塊箱體生產僅需15分鐘。
與傳統(tǒng)建造方式比,模塊化建造更加高效率高精度。據統(tǒng)計,10名工人配合1臺塔吊,每小時可完成3個箱式房屋吊裝。如果4臺塔吊同時作業(yè),一天內可完成88個箱式房屋吊裝,施工精度可控在5毫米之內。基于此,中建科技高效高質完成一次次應急任務——2天完成上海閔行梅隴方艙隔離點406個床位建設,4天分別完成上海閔行顓橋方艙醫(yī)院、長春國際會展中心方艙醫(yī)院1500個床位建設,10天交付吉林高新南區(qū)3163間隔離方艙,實現了“像造飛機一樣造房子”。
攻關應急建造核心技術
依托科技型企業(yè)獨有的優(yōu)勢資源稟賦,中建科技專注攻關應急建造核心技術,實現多項技術行業(yè)領先。
2022年4月底交付的北京“建設者之家”項目,首次在模塊化房屋建造中大規(guī)模創(chuàng)新運用裝配式基礎鋼制螺旋樁+鋼圈梁技術體系。這項技術體系將鋼制螺旋樁代替混凝土基礎直接打樁入地,無需挖掘土或灌注水泥,綠色環(huán)保、節(jié)省工期、節(jié)約土方。如需要土地復耕,可將鋼制螺旋樁整體拔出,不產生建筑垃圾,不破壞環(huán)境,可回收利用率達到100%。“建設者之家”使用這項技術體系,100天快速完成整個項目的主體結構、機電安裝、裝飾裝修等施工。
廣東省應急指揮中心項目效果圖,國內首次創(chuàng)新運用應對自然災害的“黑科技”TMD減隔震系統(tǒng),可達到8級抗震要求。
建設接近尾聲的廣東省應急指揮中心項目,在國內首次創(chuàng)新運用應對自然災害的“黑科技”TMD減隔震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是一種新型的拉壓彈簧系統(tǒng),當主結構振動時,利用其自振頻率接近主結構固有頻率的特性,將主結構的振動轉化為自身振動并消耗掉,使主結構的振動得到衰減,可達到8級抗震要求。廣東省應急指揮中心項目還創(chuàng)新運用新型裝配式結構體系,即鋼管混凝土柱、鋼梁、BRB屈曲約束支撐、鋼筋桁架樓承板組合的結構系統(tǒng),使建筑結構更穩(wěn)固,產品質量更高,可抗14級臺風。廣東省應急指揮中心項目建成后將融合信息接報、監(jiān)測預警、指揮調度、處置救援等功能,成為廣東的數字大腦中樞、應急指揮中樞。
【責任編輯: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