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科工:為大地“療傷”貢獻智慧
中國煤炭科工:為大地“療傷”貢獻智慧

文章來源: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07-06
6月的青藏高原,群山起伏,草原遼闊。青海木里礦區所在的祁連山南麓,是漫山遍野的綠色。就在兩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觸目驚心的景象——非法采煤形成的多個巨大天坑,將這片高寒草甸撕出一條條裂口。
這樣的改變來之不易。2020年,中國煤炭科工集團下屬中煤科工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工生態)承擔了青海省木里煤田江倉一號井生態治理項目。近400個日夜里,該集團20余名專業技術骨干組成團隊,400余人、300余臺設備日夜兼程,最終完成木里礦區以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中國煤炭科工的木里故事,只是該集團采煤沉陷區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中國煤炭科工致力于采煤沉陷區治理、生態修復和開發,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優化資源配置 打造生態板塊
2018年10月,中國煤炭科工成立全資子公司科工生態,打造生態板塊實施主體,與生態研究院、煤炭行業礦區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研究中心“三位一體”,打造“技術+工程+資本”的中國煤炭科工生態產業一體化運行格局,形成“一院一公司一中心”一體化管理模式。
中國煤炭科工生態板塊以礦區資源保護、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開發項目為核心,致力于解決我國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與開發、露天礦開采損害及生態修復、煤基固廢綜合處置和利用、礦區生態環境“空-天-地-深”一體化監測等相關問題,為礦山生態治理全生命周期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
據介紹,在現有的礦山修復技術方法中,有的技術較復雜,施工難度和安全風險較大,成本較高,甚至高過礦山開發獲得的收益。無論是煤炭企業還是政府,都很難獨自破解礦山修復中出現的技術難度大、治理費用高等難題。中國煤炭科工打造的“技術+工程+資本”的生態產業一體化運行格局,正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了“煤科”方案。
堅持科技創新 破解經濟難題
如何為大地“療傷”?經過多年的實踐,中國煤炭科工以科技創新實現“變廢為寶”,解決了礦山生態修復入不敷出的經濟治理難題,實施了一系列礦區生態綜合治理示范項目。
以中國煤炭科工2019年啟動的濟寧任城采空區治理項目為例,在治理過程中,該集團探索了多項礦區生態修復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與工藝難題。采用保護煤柱與墩臺式相結合的控制充填技術,有效解決了地表沉陷問題;采用定向鉆進技術,有效破解了城市治理場地局限性限制;采用全地層全生命周期定向分布式光纖監測技術,有效提高了地層深部變形監測可靠性和穩定性;首次開創固廢利用新模式,研發了一套集篩選、破碎、攪拌于一體的制充一體化生產線,把城市棚戶區改造遺留的建筑固料再生加工為注漿充填料,用于采煤沉陷區充填治理工程,環保生態效益顯著。實現了土地增值利用,城市固廢清理,治理成本下降等多項效益,貢獻了“煤科”方案。
中國煤炭科工相關負責人表示,濟寧任城項目落地實施,開創了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與土地開發一體化的“任城模式”,開啟了央企與地方政府合作治理采煤沉陷區的先河,對全國大量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態治理和城市發展有示范和借鑒意義。
濟寧任城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
人工修復營造的生態系統能否完全適應自然生態系統,同樣是礦山修復治理的難點之一。2020年科工生態承擔的青海省木里煤田江倉一號井生態治理項目,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以及因地制宜、安全穩定、經濟高效的治理理念,實現該區域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青海省木里煤田江倉一號井生態治理項目
2020年5月,中國煤炭科工生態研究院牽頭的《撫順西露天礦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評審,入圍自然資源部項目庫,該項目實施后,將成功解決制約撫順城市發展的地災危害和環境問題,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
2021年7月,科工生態中標山東大學龍山校區(創新港)采空區治理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該項目的實施,證明了采煤沉陷區在經過治理后,完全可以滿足高密度高強度建筑群建設用地要求,實現礦區土地再利用。
山東大學龍山校區(創新港)采空區治理項目
截至目前,在礦山生態修復領域,科工生態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63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70項;制定國家、行業團體標準10項(征求意見稿);牽頭申報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采煤沉陷區治理能力提升》項目,已完成部分理論、技術研發工作。
如今,中國煤炭科工在煤礦、公路、城市、水利、電力等領域實施的一系列礦區生態綜合治理示范項目,為實現礦區生態、經濟和社會的永續發展貢獻了“煤科”智慧。
【責任編輯: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