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央企這十年】中國鐵建:“改”出新活力 “創”出新局面
【奮進新征程 央企這十年】中國鐵建:“改”出新活力 “創”出新局面

文章來源: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09-22
【編者按】新時代實現新跨越,新征程取得新成就。近日,國資委網站開設“奮進新征程 央企這十年”系列報道,聚焦國資央企十年來在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成效,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十年來,中國鐵建從未放慢改革的腳步,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確保了“穩”的定力,“進”的步伐。
不停息 改革鑄就奇跡
十年不懈推動轉型升級,中國鐵建“在最厚的地方鉆孔”。從關注經濟規模和增長過程,轉向關注增長的結果和增長的效益;從重視經濟指標一個維度,轉向重視經濟指標、黨的建設、創新引領、綠色低碳等多個維度;從片面重視高增長產業,轉向關注產業協同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從關注生產要素投入,轉向關注要素優化配置和生產率的提升;從同質、低階、扎堆競爭,轉向優化布局結構和差異、高階競合。十年來,中國鐵建改革創新邁過一個又一個坎,闖關奪隘,一往無前。
鐵四院設計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動車檢修基地——武漢動車段
加速優化布局、協調發展,鐵四院用五年的時間逐漸發展為“1+N”業務板塊競相爭艷的戰略布局,打造了高質量發展的多極支撐和強大勢能。與鐵四院一樣,面對企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要求,全系統多家單位加速推動自身實現了由鐵路“一枝獨大”向五大支柱市場均衡開拓、新興產業多元迸發。
國產首臺6米割幅青貯收獲機在鐵建重工新疆公司下線
改革破解難題,改革釋放活力。
中國鐵建2022年工作會議指出: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沖擊,中國鐵建多元協同發展彰顯成效,“8+N”產業發展新格局構建形成。
補短板,一茬接著一茬干;鍛長板,一錘接著一錘敲,中國鐵建在固鏈補鏈強鏈的實踐中,“轉”的步伐鏗鏘有力——“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在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業績考核評價中獲評A級。
不避難 改革攻堅動真格
改革步入“深水區”,進入“攻堅期”,在這樣的情況下,改革如何推進?中國鐵建給出了明確思路。
我國首臺千噸級高鐵箱梁運架一體機“昆侖號”在福廈高鐵湄洲灣跨海大橋投入使用
堅持系統思維、配套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鐵建從下決心解決管理粗放到花大力氣推進調結構促轉型,從引進戰略投資、推進戰略性重組到建立“三能”的市場化運行機制,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縱深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譜寫了單項改革尖兵突破、配套改革壓茬推進、全方位深層次改革全面開花的“鐵建樣本”。
堅持問題導向,敢于擔當。中國鐵建降杠桿、壓“兩金”、控負債,鞏固“穩”的格局;優化調整“兩新”布局,打造投建營一體化的產業模式,推動“轉”的步伐;加快國企改革三年行動,“1234+”工程項目管理和3家單位入選國務院國資委標桿項目、標桿企業,注入“新”的動能;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將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不斷筑牢“根”“魂”優勢,鞏固“紅”的底色。
中鐵建設承建的昆明南站被譽為“西南樞紐,南亞之門”
堅持頂層設計,基層創新。中國鐵建在頂層謀劃設計之下,鼓勵所屬單位積極進行差別化探索、主動創新實踐。無論是改革先行地在改革“深水區”的探路,還是后發地區在跨越發展上的爭渡,都為頂層設計提供了腳本、積累了經驗、開拓了認知。
在武漢,中鐵十一局統籌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建立了“三能”的市場化運行機制,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
在蘇州,鐵四院深度融入地方發展戰略,率先在新軌院引入業主單位作為戰略投資者,為長三角市場開拓再添重要砝碼;
在西安,鐵一院橋隧院以“揭榜掛帥”,破解BIM正向設計等“卡脖子”難題;
在珠海,中國鐵建港航局為進軍海上風電領域,專門成立了新能源分公司,在高緯度、遠海及復雜水域等區域多點布局;
中國鐵建港航局承建的國內近海水深最深、施工難度最高的華電陽江青洲三海上風電測風塔項目
在長沙,鐵建重工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創造了央企A股首例分拆上市、工程機械行業首家科創板上市、科創板設立以來募資規模最大的專用設備制造企業等多項紀錄。
回首10年,中國鐵建改革步伐執著堅定,不避難、不停滯,在諸多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不懈怠 奮力把改革引向深入
經過10年的改革發展,中國鐵建在風雨洗禮中,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但許多深層次矛盾逐步凸顯,企業進入了解決“發展的問題”和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同步推進的階段。
中鐵建生態環境有限公司向城市開發、生態環保、新能源等領域轉型升級;中鐵十七局把城市更新、智慧建造、文旅康養等新興領域作為經營重點,創新增量;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鐵四院更加關注與產業鏈下游協同,精準開展科技創新;聚焦產業升級的難點、卡點問題,目前鐵建重工正著力推進以研發設計數字化、產品機器人化、制造智能化、服務數智化、管理智慧化為技術方向的數字化轉型;作為國企改革首批“科改示范企業”,上海院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組建長三角鐵路與軌道交通研究基地等重點科技創新平臺,設立大師工作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關鍵載體,近3年研發投入復合增長率近27%。
中鐵二十三局承建的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燈塔盆地墾造水田項目
新時代日新月異,大鐵建山容海納。擺脫增長乏力、收獲不竭動力,每一次改革創新都值得報以掌聲。2022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中國鐵建融入改革大勢,一起向改革成效發力。
【責任編輯: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