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10-09
九曲黃河,奔騰萬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
近年來,中國聯通充分發揮網絡和技術優勢,不斷推進“智慧黃河”建設,持續擦亮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
綠水青山的“守護者”
如今,信息化技術正為黃河裝上“智能大腦”。
2021年3月,中國聯通與黃河水利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5G+智慧水利、流域信息化建設、通信保障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取得了較好成效。中國聯通“智慧水利”平臺提供的智慧河湖長、智慧采砂應用,已在河南、青海、甘肅等黃河沿線省份及黃委會管轄河流區域廣泛應用。
此外,雙方成立“智慧黃河”專項推進小組,聯合開展智能測繪與感知控制、數學模型與仿真決策、數據挖掘與人工智能等項目,加快推動傳統水利管理轉型升級。
在齊魯大地上,黃河一路東流匯入大海。作為黃河流域唯一的河海交匯區,山東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潛力巨大。山東聯通突破網絡傳輸瓶頸,打造了集“鏈接、樞紐、計算、感知”為一體的黃河專網,通過構建高品質運力進一步激發黃河流域業務創新。
“通過遙感系統(RS)、數據收集系統(DCS)、全球定位系統(GPS)+北斗定位、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內的技術提升狀態感知能力,建設黃河專網5G與F5G一體信息傳輸能力,將構建智慧山東黃河狀態全息感知、業務協同控制、場景數字孿生的智慧化治理體系,最終實現智能控制、系統仿真和智慧決策。”山東聯通黃河專網項目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甘肅聯通加快構建流域數字孿生場景,現已建成流域防洪、水資源管理與調配 “2+N”的應用體系,為治水安瀾、興水為民提供了智慧的決策支持能力。同時,開展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建設和監測工程,深入推進隴東黃土高原塬面保護,對慶陽董志塬、平涼白廟大秦塬等102個黃土塬面實施了塬面保護建設。
截至目前,甘肅聯通依托智慧水利大腦已完成23類水利對象4.13億條數據治理,形成23類基礎水利對象數據和9類業務專題數據資產,為疏勒河、石羊河、引洮工程等黃河流域數字孿生試點提供了算據、算法支撐;借助AI智能手段,完成規模以上118條和規模以下1191條河流管理范圍劃定,為全省1.23萬塊河長公示牌換發“電子身份證”,助力黃河流域河湖面貌從亂到治、持續向好。
近日,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蜂桶寨片區的工作人員在查看紅外相機時,發現拍攝到一只野生大熊貓在樹洞里玩耍的珍貴畫面。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邛崍山系大熊貓棲息地關鍵性的走廊帶,對促進大熊貓種群間基因交換具有重要作用。四川聯通結合保護區實際情況,為其量身打造了全天候天地一體監控體系、保護區電源供給系統、入侵人員勸返系統、高品質網絡傳輸系統,改變了保護區多年來無穩定電、無穩定傳輸、不能實時監測珍稀動植物的情況。
基于數字化手段,“互聯網+生態”的國家公園模式幫助工作人員對園區進行了精細化和信息化管理,使生態環境保護變得更精準、便捷,為保護區實現全節點、全地域數字化提供了可能。
綠色“新基建”的建設者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推動以數據中心、5G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綠色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今年,國家四部委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內蒙古、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
一邊是加速建設,一邊是節能減碳。中國聯通緊抓機遇、應對挑戰,加快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全力構建技術先進、綠色低碳的新型數據中心發展格局。
提起青城呼和浩特,“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美景象總會浮現在腦海。然而,隨著一個個數據中心開工奠基、拔地而起,這座城市已“華麗蛻變”。
位于青城的大數據云計算信息園區,是國內規模最大的云計算產業基地之一,中國聯通呼和浩特云數據中心就建立于此。作為中國聯通八大算力樞紐節點資源布局中重要的一環,該數據中心已建成三棟數據機房樓和三棟動力中心,投產IDC機架約10000架。
“呼和浩特全年平均氣溫8℃,一年約有5個月使用自然冷源制冷。”中國聯通呼和浩特云數據中心負責人表示。運用冷卻塔+板式換熱器的創新方式制冷,每年可節約電量500萬度。
寧夏作為全國唯一的雙節點城市,已被中國聯通納入“東數西算”4大核心骨干樞紐節點。目前,中國聯通建設了中衛169算力核心節點,同時升級中衛到北上廣等全國7個方向的骨干互聯網,并建成中衛云數據中心,使其PUE最低可達1.1。
“機電安裝方面,我們將整個變壓器和低壓系統作為一個模組整體規劃,相比傳統數據中心,能夠節約大量建筑材料并減少固體廢料排放。”中衛云數據中心負責人介紹。整個機房通過采用封閉熱通道的機房布局模式,使熱回風與冷量完全隔離,提高了機房內部的冷氣利用率。
在青海,中國聯通三江源國家大數據基地通過采用先進的N+1間接蒸發冷卻空調以及水冷冷水機組+板式換熱器+冷卻塔+低溫自然水源技術,使PUE年平均保持在1.2以下,相比傳統機械制冷節能50%。
5G也是節能降耗的重點領域之一。
近年來,在深入推進共建共享、推廣節能技術等舉措下,我國5G基站單站址能耗已比2019年商用初期降低20%以上。例如,陜西聯通與陜西電信通過4G/5G共建共享的方式,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超過17.4萬噸。
這些,都是中國聯通在沿黃省區5G網絡節能減碳成效的一個縮影。
產業轉型的助推者
礦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而黃河40%以上的流域面積蘊藏著煤炭資源。
長期以來,不合理的礦山開發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為提升煤礦安全生產效率,推動新技術與礦山產業融合發展,今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中國聯通宣布成立智慧礦山軍團。
該軍團由山東聯通和山西聯通組建,通過厚植“網絡5G化建設、設備智能化改造、礦用智能化管控”三大解決方案能力,推動礦山產業向安全綠色、智能高效發展。
如今,在聯通的助力下,全球首套礦用高可靠5G專網系統已在山東能源集團鮑店煤礦正式投運。整個礦井覆蓋了穩定的5G信號,礦井內數據傳輸速度不到20毫秒,實現了地面遠程實時操控地下的無人智能化采煤;龐龐塔煤礦已落地單點5萬兆、共計40萬兆的超大帶寬,建成138個基站全覆蓋的全國首個5G井下商用網絡,綜采人員減少50%,支架工和采煤機司機等工種已遠離危險工作環境;國家能源集團鄂爾多斯棋盤井實現5G智慧采礦,工作面生產人數減少80%、采煤量提升87%,為企業節省資金近1200萬元;張家峁煤礦多個綜采作業面實現智能化改造,井下17個主要測風站已全部實現無人值守、一鍵出煤,減少了40%的工作量;陜西延長石油榆林可可蓋煤業實現全國首套敞開式全斷面智能掘進機聯通5G信號全覆蓋,為智能化建井、打造“新時代智能礦井標桿”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以改變傳統農牧業生產方式、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普及蓄水保水技術等為重點,統籌水土保持與高效旱作農業發展。”
在滿洲里市,內蒙古聯通為百吉樂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的500余只羊佩戴了電子耳標、項圈等設備,實時采集羊的身體狀態、運動量、位置等信息,從而分析羊的生長和飲食是否規律、是否患病等;在海東市化隆縣,青海聯通為甘都鎮列卜加村建設了千兆光網,部署在山頂牧場的視頻回傳設備通過全光網絡可以實時傳輸牦牛的高清畫面,牧民們在家打開手機,就能隨時看到幾百頭牦牛的身體狀況,逐漸走上了智慧養牛之路。
只此青綠,不止青綠。數百年前,畫家王希孟用青綠色調描繪交織出大好河山的秀美壯麗;數百年后,在“雙碳”目標指引下,一幅全新的青山綠水畫卷已然繪就,而中國聯通也將以更多智慧和力量賦能青山綠水建設。
【責任編輯:俞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