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氣南下” 東部能源通道全面貫通 實現俄氣入滬
“北氣南下” 東部能源通道全面貫通 實現俄氣入滬

文章來源: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12-09
12月7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以下簡稱中俄東線)泰安-泰興段正式投產,標志著我國東部能源通道全面貫通。來自西伯利亞的清潔能源,從小興安嶺入境,經東三省、京津冀、環渤海南下抵達上海,為我國東部地區能源保障和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中俄東線北起黑龍江黑河,南至上海,途經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管道全長5111公里,其中新建管道3371公里,利用在役管道1740公里,是繼中亞管道、中緬管道后,向中國供氣的第三條跨國境天然氣長輸管道。全線按照北段(黑河-長嶺)、中段(長嶺-永清)、南段(永清-上海)分段核準、分期建設。北段工程和中段工程已分別于2019年12月2日、2020年12月3日建成投產,南段工程于2021年1月6日全面開工建設,2022年9月實現永清至泰安段投產通氣。
此次投用的中俄東線泰安至泰興段管道全長750公里,管徑1219毫米,設計壓力10兆帕,設計年輸氣量189億立方米,歷時23個月提前半年建成投產。投產后,該管段可在江蘇泰興與西氣東輸管道系統聯通,“北氣南下”通道延伸至長三角地區,提升長三角地區天然氣保供能力約5000萬立方米/日。
據了解,中俄東線是我國首條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徑、X80高鋼級、12兆帕高壓力等級、具有世界級水平的天然氣管道工程,建設過程先后攻克了工程設計、管材制造、建設施工等技術難題,全面推動管道核心控制系統和關鍵設備國產化,首次將18米加長鋼管應用于我國油氣長輸管道建設;全面推廣應用全自動化焊接、全自動超聲波檢測、全機械化防腐補口技術,焊口一次合格率達到98%以上,高于國家優質工程標準3個百分點。基于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該工程集成項目全生命周期數據,實現管道從建設期到運營期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是我國新一代智能管道的樣板工程。
建設期間,國家管網集團嚴格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總體要求,堅持安全生產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嚴格把控施工質量和工程安全。創新綠色施工方法,通過優化路由、盾構穿越等方式實現綠色管控,最大程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全面發揮“建管融合”項目管理優勢,加強工程建設與生產運行統籌管理,著力將油氣管道完整性管理各類問題解決在項目建設過程之中,最大限度避免后續生產運行問題隱患。強化黨建引領,創新構建大黨建工作格局,堅持黨的建設與工程建設同步加強、深度融合,廣泛開展全國引領性勞動和技能競賽,積極打造管網工程建設“鐵軍”,高質量、高水平完成工程建設任務。
隨著這一東部能源重要通道的全面貫通,中俄東線大幅將在提升東北地區資源供應能力、推動“氣化東北”進程的基礎上,增加環渤海地區陸上資源供應通道,緩解該區域對進口LNG的依賴,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氣成本;通過與西氣東輸管道系統互聯互通,推動長三角地區形成東、西、南、北四方供氣格局,有效緩解區域管輸瓶頸。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資源調配和互供互保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對于保障高峰期供氣安全、促進管道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目前,中俄東線已安全平穩輸送天然氣超280億立方米,到2025年,可向東三省、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穩定供應天然氣380億立方米/年,相當于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萬噸,將為優化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俞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