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5G+智慧農業”賦能小麥增收增產
中國移動“5G+智慧農業”賦能小麥增收增產

文章來源: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3-02-23
地處豫北平原的延津縣,農業資源豐厚,該縣在小麥產業領域曾創下七個“全國第一”,被譽為“中國第一麥”。近年來,中國移動致力河南省延津縣打造5G+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利用5G和大數據賦能智慧農業,助力農業數字化轉型,再一次提升了延津小麥的品牌知名度。
走進延津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格外醒目的是一個充滿現代感的大屏幕。透過屏幕,農田實景、農田氣象、苗情監測、土壤墑情、蟲害分析等數據一目了然,農田管理者可全面掌握田間種植態勢,基于智能分析進一步做出快速科學的種植決策。中國移動河南公司將農業生產與5G技術、大數據等技術深度融合,助力延津縣農業數字化轉型,為小麥增收增產插上智慧“翅膀”。
APP智慧種田
信息化讓農田管理更輕松
一年之計在于春,小麥春管正當時。“紋枯病發生侵染,請及時植保作業!”44歲的“田保姆”彭良成吃過早飯,坐在客廳里用手機打開“5G+智慧農業云平臺APP”查看小麥苗情。伴隨著“嘀嘀”聲,一條小麥病蟲害預警發到手機上。作為聯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彭良成通過APP調取小麥苗情電子地圖,與5G現代農業產業園技術人員遠程聯動,通過智能定位終端獲取作業地點、軌跡,傳輸至“5G+智慧農業管理平臺”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噴灑面積,利用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設置好農藥噴灑計劃,不到半小時,200畝地全部作業完畢。
“7年間,托管面積從3000畝發展到1.42萬畝。”2015年,彭良成成立合作社,推出托管服務。十來個人,靠啥管好1萬多畝地?
打開手機就能巡田,APP各類數據實時詳細匯總、分析,一鍵即可完成農田管理,智慧農業、科技管理。“麥子長在現代農業產業園里,數字化管理全面應用,這是我最大的底氣。”彭良成信心滿滿。
從靠人力到靠算力,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變。手機成了新農具,數據成了新農資,種地有準頭,發展有奔頭,智慧農業給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在延津縣,像彭良成這樣的農場主并非個例。數字化重塑著農業生產組織方式,數據從田間地頭匯集,為農民提供精準指導。通過APP農戶還可以在農業生產中也可以實時上報農情,與農業專家交流,讓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方式下沉到種植戶,真正做到農業生產一機搞定。
現代農業信息一張圖
種麥變成一項精細活
“這里就是我們園區的核心大腦。”延津縣5G現代農業產業園平臺維護人員常彥衛介紹,產業園和中國移動河南公司新鄉分公司聯合打造了5G+智慧農業管理平臺,跟蹤監測每塊土地植物長勢實施農業大數據分析,形成現代農業信息一張圖,高清顯示屏動態監測每塊土地的一切關鍵數據,工作人員可以隨時根據數據對土地發出各種指令。
“農情苗情一張圖盡覽,這可是我們‘田保姆’的好幫手。”打開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電腦,常彥衛輕點鼠標,選定村莊地塊圖斑后,即可了解任何一個地塊的肥力信息、病蟲害預警、農產品質量監測等智能化服務。這些來自設在田間的農情監測站的數據信息,讓農戶從埋頭種地到看圖管地,種麥正變成一項精細活。
“科技不僅為現代農業的發展賦能,也吸引了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農業生產。”延津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楊志剛說,“延津縣利用中國移動5G技術與農業生產有效結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生產經營體系,諸多‘高科技’正讓種田變得越來越智慧,吸引了更多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80后、90后投入到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中,成為糧食種植、穩產增產的生力軍。”據統計,延津縣智慧農業技術應用后,每年節省65%左右的人工成本,畝均糧食產量提升30%左右,畝均收入提升1倍。
農業裝備智能化技術
助力農業產業提檔升級
智慧農業,離不開裝備技術的應用升級。苗情監測站、氣象站、遠程蟲情測報站等科技元素正在應用到延津縣5G現代農業產業園小麥種植的各環節。
小麥播種前,平臺能根據地塊大數據模擬出每個地塊的產量,科學推算出每個地塊種子、水、肥、藥的總需求量;在生長期間,能動態監管農作物生長環境等,并通過管理平臺的數據分析與決策科學推薦小麥生長需求符合的灌溉、施肥、施藥策略,利用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自動實施輪灌;到了5月份收獲期,運用遙感信息和作物生長模型,可以模擬成熟度和天氣,決策收獲,有效助力小麥奪高產。
“通過打造5G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將大規模農機作業監管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提高了農作物的出產品質及農業生產效率。”中國移動河南公司新鄉市延津縣分公司政企客戶部經理李哲表示,相較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它徹底改變傳統的種田場景,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務中解放出來,讓農業種植更加智慧化。
5G、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賦能,還進一步實現了對農業生產過程的精細管理和農村生態環境有效監控,實現節藥、節水、節肥、減排,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對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環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俞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