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開新局 奮戰“開門紅”】中交集團:全力深化高質量發展 沖刺一季度“開門紅”
【新年開新局 奮戰“開門紅”】中交集團:全力深化高質量發展 沖刺一季度“開門紅”

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3-02-24
【編者按】為決戰首季開門紅,各中央企業紛紛拿出實招硬招,細致謀劃,提早布局。項目工地、生產車間、施工一線......央企處處呈現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涌動著起步提速、開局爭先的奮斗豪情。近日,國資委網站推出“新年開新局 奮戰‘開門紅’”系列報道,展現中央企業在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中的頂梁柱、壓艙石作用。敬請關注。
開年以來,中交集團樹牢高質量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深化年”要求,聚焦交通強國建設、共建“一帶一路”,打好項目建設主動仗,全力以赴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沖刺一季度“開門紅”,以項目建設實效推進生產經營工作,實現質的提升和量的增長,在新征程中展現中央企業的大擔當、大作為。
重大工程施工忙
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在伶仃洋大橋施工現場,中交二航局深中通道項目副總工蔣明鵬正觀察著第13榀鋼箱梁的吊裝。“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是我們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標志性工程。通過創新研發原創橋梁技術,推動技術進步,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是我們的責任。”蔣明鵬說。
為保證伶仃洋大橋鋼箱梁順利架設,中交二航局技術攻關團隊制定專項吊裝方案,通過3D打印技術制造模型,反復推演施工進程,不斷完善施工組織計劃,排查安全風險。同時,團隊還研發了分布式計算機網絡控制系統,一套設備便可同步實現吊裝、行走等作業,有效提高全海上施工安全性及效率。
中交二航局牢牢把握重大創新機遇,推動企業更深層次的改革創新,切實把機遇轉化為二航局高質量發展的優勢。統籌國內國外優質資源和市場,穩固“大交通”業務發展“基本盤”,拓寬“大城市”增量發展“主航道”,開辟智慧、融通、綠色產品業態“新賽道”,以全方位、高層級、寬領域轉型升級推進該公司高質量發展。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項目
初春的大連灣,寒意尚未退卻,但工程建設者的熱情絲毫不減。在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沉管隧道內的瀝青鋪設典型施工現場,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海隧主體結構項目部總工劉宇緊盯現場瀝青鋪設進度,實時檢測溫度變化。
從主體結構完工到隧道整體貫通,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劉宇用堅守為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的順利通車保駕護航。他說:“質量是企業的立身之本,大連灣海底隧道作為百年民生工程,質量對社會民生意義不言而喻,作為黨員干部,我必須沖到現場一線,緊盯進度,嚴把質量。”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中交一航局全面貫徹落實中交集團今年工作會部署,在工作會中緊扣“高質量”這個關鍵詞,結合企業改革轉型實際,將“雙千億”目標升級為“高質量雙千億”,圍繞兩級班子“協同能力建設”和“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重點工作,瞄準核心競爭力提升這一根本,全力提升市場開發質效、深化成本和現金流管理理念落地,成立“三鏈”管理提升工作組,推升三級公司基礎管理能力,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開創高質量雙千億新局面。
搶抓市場新機遇
隨著低沉的汽笛聲,中交集團旗下振華重工為云南水富港建造的首批2臺軌道吊緩緩離開碼頭,駛向祖國的西南。在金沙江、岷江、橫江交匯處,素有“萬里長江第一港”的云南省昭通市水富港,即將迎來一批新“伙伴”。
近年來,振華重工響應號召,抓住內河市場發展新機遇,于2022年7月,與水富港簽訂項目合同,為其提供2臺輕型岸橋和4臺軌道吊,這是振華重工進入云南市場的首個港機類項目,標志著振華重工業務在內河港口“新賽道”發力起跑。“我們想把水富港項目做成標桿,并以此為契機,與更多內河港口加強合作,逐步探索出一條促進內河、內陸起重設備全產業鏈發展的新路徑。”項目營銷副組長馬文舒激動地說道。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振華重工在今年年度工作會中提出,要緊扣“高質量發展深化年”總體要求,緊緊圍繞該公司“1544”總體發展思路,聚焦穩步增長、項目履約、降本增效、改革創新、風險防控,結合實際作出了全年工作部署。振華重工將在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供應鏈體系建設、數字化和智能制造轉型、文化引領、人才梯隊建設等方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實現2023年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
象山灣修復項目
新年的炮竹聲還在回蕩,中交水規院青島分公司總經理邵鐵政及其海洋團隊已經站在了象山灣修復的現場,又一個國家級的海洋修復項目即將在水規院的支持服務下啟動。邵鐵政說:“我們在平凡崗位上埋頭耕耘、扎根奉獻,為實現’水清、岸綠、灘凈、灣美、島麗’的美麗海洋建設目標奮力向前。”
為保證象山項目能夠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中交水規院海洋業務團隊突破了砂質岸線修復、濱海濕地修復、牡蠣礁修復等領域技術壁壘,充分實地調研,走遍項目的每一段岸線,識別和診斷海洋生態系統現狀問題,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堅持因地制宜、集約節約的原則,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在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背景下,中交水規院積極在 “十四五”期間緊抓海洋業務市場的機遇期,響應中交集團號召,全面提升海洋類業務綜合能力,強化海洋業務布局、擴大市場布點,構建海洋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加強人才儲備,著力研究一體化、鏈系化業務模式,打造“海洋院”品牌,大力發展海洋業務這一新興特色業務。
綠色發展促和諧
凜冽的海風從耳邊呼嘯而過,上海臨港海岸綿延9.5公里的施工線上,40余名工人在寒風中奮戰。中交上航局上海臨港濱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經理聶凱正徒步沿著海岸線逐個查看施工點。面對水上水下施工區域內多達11根盤根交錯的海底管線必須避讓的難題,項目團隊采用BIM技術輔助現場施工,設置電子圍欄,同時采取定點拋錨、設置浮標等多種方式確保施工中準確避開管線保護區域,保證管線安全。
聶凱介紹道:“這是上海規模最大的海洋類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目前由384個透空式半圓體的混凝土依次搭建而成的游魚造型牡蠣礁群已基本成型,它們將為臨港打造一條‘會呼吸的海岸線’。”
上航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充分發揮40余年在生態環境修復領域的探索與實踐,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奮力成為中交集團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排頭兵、先行者、主力軍。
臨港濱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交三航院小洋山北作業區集裝箱碼頭工程設計推進會上,項目總工劉廣紅就總體規劃,水域、陸域的環保、節能布置等進行具體安排。
該工程在設計方案中采用不連島的總平面布置,保障島礁區域生態,創新采用開孔式桶式防波堤結構維護區域海洋生態結構,以及岸電、光伏發電等綠色能源降低碳排放,并設置海洋生態空間和海洋修復措施。項目負責人施曉迪介紹道:“接過洋山工程的接力棒,我們倍感榮幸。責任在肩,我們要始終貫徹中交集團高質量發展理念,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
面對新挑戰和新機遇,三航院設計團隊將持續響應集團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要求,不斷創新研究各類工程措施,全面落實綠色、低碳建設理念,打造新時代生態綠色港區,為集團高質量發展貢獻三航院力量。
【責任編輯:俞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