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好聲音】全國人大代表馮遠:加大四川地質災害防治及山區房屋安全保障力度
【兩會好聲音】全國人大代表馮遠:加大四川地質災害防治及山區房屋安全保障力度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3-03-06
本次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馮遠帶去《關于加大四川地質災害防治及山區房屋安全保障力度的建議》。
四川是全國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山地占比達79.52%,地質災害頻繁且類型多樣,危害十分巨大。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隨后發生的“9·24”泥石流,2013年的蘆山地震和汶川“7·10”特大山洪泥石流,以及2022年的“9·5”瀘定地震引發地質災害等,都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同時也對山區房屋安全提出了嚴峻考驗。而且四川地質環境脆弱區與長江、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區及“川藏鐵路”“西電東送”等重大基礎設施、能源基地建設區等存在重合情況,一旦成災,損失嚴重,影響巨大,亟需加大地災防治力度,切實保障房屋建筑安全。
經過調研,馮遠了解到,截至目前,四川全省排查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近2.27萬處,專業機構建議實施工程治理的有4703處、采取避險搬遷的上萬人,資金需求大,整治任務極為繁重。
同時,四川是人口大省,現有人口8372萬,其中鄉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42%,大多農村房屋位于山區,村民普遍缺乏科學選址意識,很多房屋都修建在陡坡陡坎上,這些地帶容易發生滑坡、崩塌、滾石、泥石流等災害。由于資金、監管等原因,這些建筑很少有正規的設計流程,建造過程中,大多是依靠當地臨時拼湊的農村工匠,專業知識、技能和設備不夠,導致房屋在面對地質災害時,抵御能力弱。
此外,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和城鄉建設的快速發展,旅游業興旺,一些風景區也在大規模地修建康養基地、旅游酒店這類建筑,這類建筑不同于一般農房,規模大、功能復雜,可能會對場地的穩定性造成一定影響,而往往,開發商和設計施工人員對山區建筑又缺乏足夠的了解,很多康養基地和旅游建筑都沒有采取任何護坡穩坡措施,在地震地質災害時,很容易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為此,馮遠建議:
一是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提高四川地災防治能力。主要是建議財政部和自然資源部對四川在地災防治科技研發、高風險地災隱患點治理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政策、項目和資金支持力度,為我國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地區四川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提供支撐。
二是加大勘測與科普力度,科學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和選址。主要是加強山地城鎮、康養基地、旅游酒店等建設用地的勘察和監管,盡量避免大挖大填,防止人為破壞原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同時也要對現有的四川山地建筑的分布與安全進行調查和質量檢查,建立重點關注臺賬,對危險程度高、影響范圍大的建筑及時采取措施。此外,也要加強對山地居民的宣傳培訓,幫助他們科學選址,培養群眾建筑防災抗災的自主意識。
三是提高山區房屋設計建造水平,增強抗災能力。主要是提高山地建筑及場地邊坡的抗震抗地災設計與建造水平并加強管理,加強對農村建筑工匠的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加強山區改擴建工程、自建民宿房屋的過程監管等。
總之,馮遠認為,既要從源頭端不斷提升地質災害的防范與治理水平,減少災害發生,也要從防護端提高我們農房、民宿、康養基地等建筑的避災抗災能力,盡量減輕地災影響,兩端一齊發力,切實保障山區房屋安全,讓人民生命財產免受損失。
【責任編輯:俞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