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術落地民生領域 造就更大福祉
航天技術落地民生領域 造就更大福祉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3-05-26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到“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天問”探火、“天宮”建站……許多看似“高大上”“萬里遠”的航天技術,早已經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為高鐵座椅做檢測
反復測試,是保證產品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在軌道交通領域,航天技術應用于多項測試服務,高鐵座椅就是其中一項。
在高鐵座椅測試中,需要采用航天技術進行振動、沖擊、疲勞試驗等一系列測試,“千錘百煉”驗證其設計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適性。對此,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北京強度環境研究所天津航天瑞萊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航天瑞萊公司”)進行了反復技術實驗。比如,在抗沖擊和振動試驗中,座椅需在振動臺上承受長達15小時、3至5倍過載的高量級的“揉搓拿捏”,不能有一點點破損、彎曲;椅背疲勞試驗時,要求座椅負重后經過10萬次,甚至25萬次以上的反復后仰再立起操作。
高鐵座椅測試
此外,每一張座椅的把手、腳踏、坐墊、旋轉能力等,也要一一測試,判定其皮實耐用、安全可靠后,還會安排人機工程學測試,確保乘客能夠保持舒適的坐姿和適宜的體感。
防護氣囊守護老人安寧
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意外跌倒容易帶來骨折等風險。骨折后,很多老人們不敢上手術臺,而長時間臥床又會帶來多種并發癥。能否把安全氣囊用在人身防護上?
從航天技術轉化而來的穿戴式智能防護氣囊,經過電路的布線設計、運動傳感器的選型應用、處理器芯片的編程到跌倒數據的采集和處理、算法等驗證。為了獲取足夠的跌倒動作數據,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的研制人員每天佩戴數據采集器,在實驗室的墊子上反復“跌倒”,有時候一個人一天要倒下50到60次之多。
防護氣囊成品被設計成馬甲式樣,重量僅約1千克。它可以自動檢測人體的動作,并在人體落地前打開氣囊,為髖部提供緩沖保護。膨脹的氣囊在跌倒時可降低90%的撞擊強度,且充氣模塊可替換,氣袋可重復使用,經濟又實惠。這一產品目前已進入市場,走進尋常百姓家。
穿戴式智能防護氣囊產品亮相珠海航展
小火箭上天“追云逐雨”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許多農業諺語多半與預測天氣有關。但就算到了現代,由于天氣變化的復雜性,天氣預報依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準確。
由航天科技集團四院中天火箭公司研制的人工影響天氣系列“小火箭”,能夠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將能與云層發生物理反應的催化劑帶到天上去,實現“追云逐雨”,幫助更多農民告別“靠天吃飯”的日子。
增雨防雹火箭發射
這種“小火箭”飛行穩定,不斷彈、不偏航,在增雨防雹方面,取代了以前的飛機、高炮和土火箭,還可以進行消減霧霾作業,無論在防災減災、保障生產還是保護環境上,都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
助力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
當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新能源汽車。而每臺鋰電新能源汽車的制造需要40公斤左右的銅箔。制造銅箔,離不開銅箔裝備陰極輥。
依托航天技術,2022年9月22日,由航天科技集團四院自主研制并率先合格交付客戶的國內首個直徑3米的新能源鋰電銅箔核心裝備陰極輥新產品在西安發布面市,標志著我國超大直徑陰極輥制造技術實現了新的突破。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所屬西安航天動力機械有限公司繼2016年成功研制直徑2.7米陰極輥,一舉打破日美等國外企業長期對高端大直徑陰極輥技術市場壟斷后,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再次填補了國內行業技術空白。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700萬輛,同比增長96.9%。
超級“中國輥”
從食品、日化用品到計算機、生物技術,從通信、汽車到影院,從新材料、新能源到精密制造、醫療器械……現如今,航天技術的應用已經輻射到多個領域,為人民群眾高質量生活貢獻著航天智慧和力量。
【責任編輯:俞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