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眼光講好中國石油故事
——從“新春走基層”報道看如何創新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從“新春走基層”報道看如何創新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以世界眼光講好中國石油故事
——從“新春走基層”報道看如何創新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從“新春走基層”報道看如何創新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報》社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4-03-20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工作,對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強調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國資央企是國際傳播的重要對象,也是推動國際傳播的重要力量。中國石油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央企業和全球化經營的跨國公司,是“走出去”的排頭兵和“一帶一路”主力軍。作為中國石油黨組機關報,中國石油報社今年在策劃及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中,不斷創新對外傳播方式,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推動國際傳播與企業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同步提升,為進一步講好中國石油故事,展現中國形象貢獻了石油力量。
以“國際”為舞臺,精心策劃報道內容,向世界講好中國石油的新春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
今年1月以來,中國石油報社根據中宣部和中國記協、中國行業報協會要求,在中國石油黨組宣傳部指導下,第一時間啟動“新春走基層·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的石油強音”全媒體主題新聞行動。本部、記者站一體聯動,先后組織28路、124名記者奔赴國內外油氣生產一線開展宣傳報道。
路線選擇突出國際化視野。首次組織記者走出國門,聚焦國內外堅守崗位的中國石油人。報道對象從最冷的漠河到最熱的撒哈拉沙漠,從最近的北京地區加油站到最遠的拉美地區項目現場,從世界級煉化一體化基地廣東石化到亞洲陸上最深直井塔科1井井場……講好石油人全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奮斗故事,樹立中國石油與各地人民福祉緊密相連、勇擔責任使命的良好形象。
報道形式突出全媒體融合。以Vlog、H5、海報、圖表、動畫、短視頻等多種新媒體形式,“報刊網微端臺視屏”八位一體融媒傳播矩陣共發力,線上線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展現新春新貌,向世界展示了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國情、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也展示了中國石油海外事業的勃勃生機。
對外傳播突出國際化渠道。著重發揮中國石油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的作用,通過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Vk平臺,以英語、西班牙語、俄語三種語言、11個賬號累計對外發布388篇稿件,總點擊量超過2015萬。取得了本報歷年來國內外“新春走基層”活動參與報道人數最多、采訪覆蓋面最廣、產品形態最豐富、作品數量最多、國內國外傳播力最廣的好成績,各方評價和反響熱烈,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加強正面宣傳、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夯實了堅實基本面。
在這些報道中,有中方員工,也有外籍員工;有中國視角,更有世界眼光;融匯了中華文化,更順應了國際潮流,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局面。
以“春節”為情境,深化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積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中華傳統節日載體,用好海外文化陣地,用好多種文化形式,讓中國故事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話題,讓中國聲音贏得國際社會理解和認同。
2023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這是聯合國的第10個“固定假日”。作為文化現象,中國春節走向世界,表現出極強的國際影響力。記者以獨特的視角和多元傳播渠道,生動展現了石油人堅守在油井旁、煉廠內、井架邊,貼春聯、吃餃子、看春晚的喜人景象,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質與中國人獨有的風采。
通過節日體驗踐行文化傳播。在魯邁拉、哈法亞等海外項目營地舉辦的新春慶祝活動中,記者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外員工一起歡喜祥和過大年。《尼日爾之舞》《阿克糾賓項目的祝愿》等有溫度、有個性、有神采的精品力作在海外傳播,更多外國人開始理解春節背后的文化內涵,進一步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底蘊和文化自信。
通過傳統活動促進文化融合。海外石油人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外籍員工的積極參與。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喜愛冰雪運動,非洲東南亞等國家能歌善舞,項目員工通過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溝通情感、加深了解,共同慶祝節日。《踏雪迎春任馳騁》描述了中國石油中亞地區中外員工,在春節期間以冰雪運動的特別方式慶祝中國春節的到來,表達了對中哈友誼的美好祝愿,傳遞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與贊賞。
通過情感認同展示文化魅力。中國石油的業務范圍涵蓋近90個國家,外籍員工對企業有著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對中華文化的喜愛。《CNLC,我的家》《走進華油,感受陽光》等作品,講述了海外員工如何親身感受中國文化魅力、尋找中國發展密碼的故事,他們自發地介紹春節文化,用“外眼”發現春節故事,用“外嘴”講好春節故事,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系列圍繞歡度春節、節日堅守、春節年俗、民生保障等主題的報道,彰顯了中國石油文化融合理念,體現了世界各地員工對中華文化的肯定和認可,促進了中外員工之間的友好交流和文化互鑒,塑造了中國石油良好的國際形象,增強了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以“基層”為場域,在海外社交媒體展現中國石油的責任擔當,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的石油強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石油石化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領域,是見證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的重要窗口。中國石油具有海外創業30多年的實踐經驗,向世界展示中國經濟光明前景與巨大活力的宣傳具有天然優勢。為此,中國石油報牢牢把握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的主旋律,采取“蹲點式”采訪,擷取“沾泥土”“帶熱氣”的素材,發掘感人瞬間,推出具有“煙火氣”“人情味”的報道,重點在海外社交媒體做好傳播,對外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的石油強音。
聚焦冬季保供現場。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確保人民群眾安全溫暖過冬”,把鏡頭、筆觸對準各大氣區、儲氣庫和LNG接收站、地熱供暖項目等保供一線,從三秦大地到巴山蜀水,從天山腳下到世界屋脊,記錄下石油人用一身冰甲守護萬家溫暖的感人故事,向世界生動展示了中國在保障人民生存和發展權利上所做的努力。
聚焦鄉村振興發展。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組織記者在脫貧地區進行新春蹲點,采訪脫貧攻堅的習水縣田壩村,報道中國石油對口幫扶為當地建設的民宿項目,描繪出人民群眾越過越紅火的美好生活,向世界精彩展現了中國開展鄉村振興的偉大成就。
聚焦社會民生關切。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選派記者走進福建、浙江等地的加油站,采寫春節期間“喜見鐵騎年年少”的新聞稿,浩蕩的春運鐵騎大軍,頂風冒雨“千里走單騎”的時代正逐漸褪去,折射出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向世界講述了中國老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故事。
上述報道通過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展現了中國石油在偉大祖國欣欣向榮、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中的央企擔當和積極成效,獲得網友海量點贊和好評。英國網友Usman Ali Grewal評論:“中國有個成語叫做‘授之以漁’,通過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社會保障扶貧增加人民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哈薩克斯坦網友Дмитрий 評論:“我們國家和中國是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感謝共建‘一帶一路’在中亞地區開花結果。”
以“共情”為手段,講述企業員工感人故事,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倡導求同存異、交流互鑒,促進不同國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情感共鳴是人類連接的紐帶,是塑造、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在“新春走基層”活動中,注重把鏡頭對準奮斗者、拼搏者和奉獻者,采寫節日中的人物故事、團隊故事,用最樸實的感情拉近不同國家受眾的距離,用世界民眾聽得懂、愿意聽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
提升傳播中國故事的親和力。用身邊的故事、受眾熟悉的元素去闡釋和解讀,運用真誠的話語講述真實的故事,利用最觸動人心的事例激發內心最深處的共情。《巾幗之花綻放莫桑比克》以“親情和家庭”為切入點,講述了莫桑比克項目公共關系部副經理李新初為人母,卻在春節前離開年幼的孩子參與項目運維的故事,體現了一位母親在千里之外堅守崗位、思念孩子的人之常情,更折射出女員工駐守海外的那份艱辛與不易。
提升傳播中國故事的穿透力。《海外事業總要有人干》以記者的體驗、發現為線索,深入乍得二期油田原油管道現場,以“一帶一路”的視角帶領海內外受眾了解員工克服非洲生活條件艱苦、堅持日常巡檢、保持管道運營平穩的故事。記者與18位中、乍石油員工同吃同住同工作,注重關注細節、把握傳播時機,在提升精準度中緊貼受眾,讓稿件的真實度和穿透力大大增強。
提升傳播中國故事的感染力。從受眾需求出發,用共情理論去形成情感共振,從而達到增強吸引力、感召力的效果。《寒冷中的溫暖守護》講述了中國石油海外最大天然氣項目阿姆河項目現場,凍雨、降溫過后,石油員工積極應對極端天氣,舍小家為大家,在春節的煙火氣里守護萬家燈火,不畏寒冬履行能源保供責任的故事。讓受眾在“假日與勞動”的情感對比中感悟石油員工的內心世界。整篇報道沒有刻意強調奉獻犧牲,卻在潤物無聲中把石油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石油報社“新春走基層”活動,是一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創新開展國際傳播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積極成效。今后,我們將繼續緊跟時代步伐,提煉“新春走基層”活動的樣式模板,不斷創新國際傳播形式,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打造更多國際傳播精品力作,持續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效能。(耿玉鋒)
【責任編輯:俞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