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4-06-20
河北承德,氣勢磅礴的明長城在崇山峻嶺之間宛若一條巨龍蜿蜒起伏,中交集團所屬中交路建承建的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公路承德至平谷段6標項目經理賈玉站在山坡上,自豪地說道:“我們的每一次爆破影響力僅相當于在明長城上跺了一下腳,爆破振速成功控制在每秒2毫米以內,完全符合文物保護標準,我們如期打贏了這場‘保衛戰’?!?/p>
承平高速項目是G95首都地區環線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主線全長59.1公里,橋隧比高達67%。其中,項目重要的控制性工程之一——龍門隧道的正上方,四百多年歷史的明長城巍然矗立,垂直施工距離最近處只有81米,加之隧址區地質結構復雜,稍有不慎就會給山頂的長城造成不可逆的影響。經多方專家論證,得出了“隧道爆破作業時每秒的振速不能超過2毫米”的結論。面對高難度挑戰,項目團隊以必勝決心作足了準備。
建設伊始,項目團隊查閱了大量資料,通過借鑒典型案例成功經驗、邀請專家多次實地踏勘論證,采用隧道超前地震波預報技術及超前鉆孔進行地質預報,在與龍門隧道地質近似的楊家窩鋪特長隧道進行爆破實驗。然而,首次試爆的監測數據卻不盡如人意,振速數據超出了預警值,一時間團隊士氣低落。
短暫的失落過后,項目總工程師文佳帶領技術團隊重振旗鼓,展開周密測算及模擬論證,立志走出傳統爆破技術產生的振速較高且震感強烈這一“雷區”。設計爆破方式由單孔爆破變為多炮孔小藥量的群控爆破,同時以延期精度更精準的電子雷管替換普通雷管,通過精準微爆破減輕震動,將振速降到最低。經過反復監測對比延時爆破實驗的振動波形,確定了該地質條件下電子雷管最優排間及空間延時爆破時間,成功將振速降了下來,隧道施工步入正軌。
隨著隧道進尺的不斷增加,掌子面頂距離明長城越來越近,監測數據也在持續上升。這樣下去,用不了多久振速就會達到預警閾值,好不容易放下的“石頭”又懸起來。項目團隊決定對爆破參數進行動態調整,根據實時數據減少單次爆破的裝藥量,振速雖然降低了,但爆破效果卻不理想,施工方案急需再次升級。
面對“搬不動”的石頭山,文佳犯了難。“要是能將爆破作業面產生的能量‘分解’開就好了?!笨粗鴫ι戏瓷涞年柟猓粋€大膽的想法在文佳的腦海閃現,他帶領技術人員利用數字模型構建了石頭“棱鏡”,對爆破進行動力分析。驗證可行后,項目團隊沿隧道開挖輪廓線鉆鑿了大量的減振孔,再利用液壓沖擊錘在隧道中心進行破碎作業,形成大量臨空面。爆破瞬間,這些巖石的臨空面反射了大部分沖擊波,在不降低能量的基礎上達成了減振效果,有效降低了爆破作業對明長城的影響。
隨著施工工藝的不斷精進,工效也越來越高,項目施工進度推進愈發順利。“我們現在可以說是,‘悄無聲息’地穿過明長城遺址。”文佳笑著說。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