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解鎖紅粘土變“綠”密鑰 筑牢西安驪山生態屏障
中國節能解鎖紅粘土變“綠”密鑰 筑牢西安驪山生態屏障

文章來源: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4-07-03
今年以來,中國節能所屬中國啟源高質量高效率推進秦嶺北麓主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以下簡稱“秦嶺山水項目”),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守護秦嶺中央水塔作出積極貢獻。
秦嶺山水項目位于秦嶺北麓,建設內容包括“一屏、一帶、一山、六水”4個修復區,規劃建設地下水補給、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提升、土地整治與地質環境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以及智慧化管控體系7大類工程35個子項目,生態保護修復總面積達3.5萬公頃。
由中國啟源承擔全過程管理服務的秦嶺北麓主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子項目——驪山淺丘區紅粘土分布區水土流失治理工程(I期),因地制宜采用生態治理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成功解鎖紅粘土變“綠”的密鑰,恢復驪山生態活力的同時也筑牢了秦嶺生態屏障。
在大面積裸露的紅粘土質坡面上,邊坡水土經雨水沖刷后,極易風化剝落大量流失。紅粘土區域內植被覆蓋率低、水源涵養能力差,極易形成沖蝕、剝蝕、泥流、溜坍、滑坡危害。因此,驪山淺丘區成為自然坡地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和灞河流域最主要的泥沙來源地。
施工人員查看水平階上綠植生長情況
為了將紅粘土“鎖”在坡面上,該項目工程施工單位在山體坡面人工開挖出多條寬一米左右的水平階,將原本的陡坡改成類似梯田的結構,利用水平階形成的平臺承接高處流下的水和土,再利用生態擋墻將水土牢牢固定在山坡上。遠遠望去,綠色的生態擋墻嵌在裸露的山體上,如同一條條綠色的絲帶。
針對紅粘土植被難以生長的問題,項目采取土壤改良、添加保水劑等措施,確保樹木“種得活”“長得好”。為保證治理效果,施工選取了適應當地土質和氣候的側柏、刺槐、油松、白楊、紫穗槐、毛山桃、胡枝子等苗木進行種植,目前,植被成活率達到95%以上。
該項目施工作業的區域遇到了全國范圍內都十分罕見的紅粘土,施工難度較大,安全風險也很高。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在生態復綠修復中,項目針對山體陡峭、溝壑縱橫的復雜施工地形環境,使用了豎向、橫向相結合的多重安全繩錨固防護方式,保證安全施工。
施工人員通過無人機進行綠植養護
針對山體坡面大量苗木運輸的難題,項目施工單位采用無人機、滑索與人工背扛等多種措施,確保苗木投放,后期的綠植養護,將繼續采用無人機飛防的方式展開。同時,項目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3個典型坡面作為示范設計,確定不同類型的生態重建方案,選擇治理難度高的斜坡段,開展關鍵技術試點工程,為后續治理快速推進提供參照。
目前該項目施工已基本完成,通過對戲河流域兩側裸露山體坡面進行生態復綠和發育控制治理,實現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率29.26%,整體植被覆蓋度提升至11.7%。截至目前,累計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863.5公頃,裸露坡面已具備植物生長立體條件,大量植被均已生長發芽,形成植被先鋒群落。通過水土流失發育控制治理,大面積坡面植被覆蓋度得到較大提升,為秦嶺北麓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生態資源的永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秦嶺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具有“中央水塔”的美譽。高質量實施好秦嶺山水項目,將有效提升秦嶺北麓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顯著提升秦嶺生態系統質量,對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節能將秉承“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讓生活更美好”的企業使命,全面保障秦嶺山水項目有序高效推進,全力當好秦嶺衛士,讓祖脈秦嶺永葆生機。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