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國儲林項目提升林業“含金量” 助力大巴山區鄉村振興
重慶國儲林項目提升林業“含金量” 助力大巴山區鄉村振興

文章來源: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4-08-09
盛夏時節,位于重慶東北的大巴山云霧繚繞,蒼山蔥翠。
山坳一隅,經過加工、包裝的一盒盒天麻禮品裝,正從天麻加工廠運出。作為儲備林林下仿野生種植的天麻,它們因食藥同源的特性成為人們的饋贈佳品。
5年來,中林集團重慶國儲林項目立足建設儲備林主責主業,結合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農村“三變”改革,探索出了“林地流轉收益、就近就業務工、林木采伐分紅、林業產業帶動”四條增收路徑,強力助推大巴山區鄉村振興。
多方聯動“吹皺春水”
城口縣地處大巴山腹地,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全縣森林面積359萬畝,森林覆蓋率72.8%,活立木蓄積量1800萬立方米,后兩項指標位列重慶第一。
城口縣國家儲備林項目國有林入股區域
林業資源富集區如何更有效地盤活閑置林地和荒山,為集體和村民帶來更大增值空間,進而賦能鄉村振興?
中林集團重慶國儲林項目在此布局落子。城口縣委、縣政府與重慶林投公司共同組建國儲林建設領導小組,抽調人員成立專班,建立月調度、專題會制度,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重大問題。編制《城口縣國家儲備林項目總體規劃》,印發《城口縣集體林地經營權證登記管理暫行辦法》《城口縣國家儲備林項目集體林地經營權流轉方案》等制度性文件,同步統籌整合天然林保護、國土綠化提升、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大林業政策及項目支持國儲林建設。
城口縣以8.34萬畝國有商品林地入股重慶林投公司,共同注資成立國儲林項目公司——城口縣大巴山林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實施林地收儲、施工建設和產業運營。
很快,當地依托農村集體經濟“三變”改革和集體林權“三權”分置改革,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銀行主推、農民主力”四方聯動,推進建設國家儲備林建設。
47歲的楊友江是雙河鄉硝水壩村5組村民,如今,他與妻子參與了國儲林項目森林撫育工程務工,每年可獲得勞務收入1萬余元。2020年,他家流轉47.1畝林地進國儲林項目,自此,每年都有1884元的流轉費用進賬。像楊友江一樣,通過國儲林項目實現增收的農戶,城口縣有1萬余戶。
除了林地流轉收益、就近就業務工,林農還能得到林木采伐分成。根據年度林木加工計劃,每年新增農民林木采伐分成150萬元,實現林木加工產業產值3000萬元,解決就業崗位60個。
截至目前,當地已經完成林地收儲70萬畝。通過實施國儲林區中幼林撫育、改培、新造和林下產業等項目,每年可安排就業3000余人,增加農戶勞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
林下種植“點綠成金”
城口縣位于大巴山南麓核心地帶,生態資源豐富,典型的山地氣候,優良的自然環境適宜多種中藥材生長,孕育著高品質的天然綠色中藥材,有“大巴山藥谷”之稱,境內可供開發的中藥材達上千種。城口縣國儲林項目區海拔均位于1400米以上,是天麻最佳適生區,同時天麻作為食藥同源兩用的生物產品,也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通過實施國儲林+N挖掘林地資源綜合價值利用,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以短養長”、生態富民,是實現國儲林項目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周溪鄉龍豐村仿野生種植天麻采挖現場
“在收儲林地的過程中,我們就一直在考慮如何利用好‘大巴山藥谷’,發揮國儲林效益,實現生態富民,助推鄉村振興。”重慶林投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國儲林項目立足實際,以發展天麻等中藥材林下種植為抓手,千方百計拓展林農增收路徑。
2023年,1200畝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基地周溪鄉龍豐村建成。“光是春天天麻播種我就掙了2000多塊錢。”周溪鄉龍豐村村民魯清貴算了一筆賬:自家林子加入了國儲林項目,每年每畝有40元收入,平時還能參加林子改造、森林撫育務工,又有一筆務工收入。從播種下地到成熟采收這段時間,他負責看護仿野生天麻林地,每月能領2000元工資。到了天麻采收時節,他每天還能拿120元的工錢。算下來,一年穩穩當當二三萬元。
仿野生種植天麻工序雜、程序多,從選種、育種、管護到采收,都需要大量人工,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像魯清貴一樣,收獲時節,每天都有40名村民在基地采收天麻,采收務工的時間可達兩個月。
同時,企業通過保底收購、免費培訓等措施,調動村民積極參與發展天麻產業。得到實惠的不僅僅是村民,企業愿意投資,自然也是看中了這里豐厚生態資源本底下蘊藏的光明“錢景”。
“這里海拔較高,溫度適度以及林地資源都比較適合天麻生長,種出的天麻個頭大、藥效好。”重慶大巴山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李守寶介紹,基地2023年天麻總產量達500噸,總產值超過1500萬元。
大巴山公司通過走“深加工、精包裝”的發展道路,以打造林產品產業鏈建設精品為重點,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與多個企業合作創建林下特色品牌,逐步實現產銷“一條龍”。截至目前,當地已建設林下中藥材產業基地,主要有天麻、大黃、獨活、黃連等,蓋起了天麻全產業鏈加工廠,實現多種經營總產值7000多萬元。
村集體經濟,也在國儲林建設和國儲林+運營模式推進過程中得到了壯大。有的村通過自辦產業基地找到了增收路徑。有的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承攬建設業務“鼓起了腰包”。高觀鎮施禮村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攬大巴山公司連翹基地建設業務,僅去年一年就實現工程收入25.58萬元。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