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譜寫鄉村發展和諧樂章——中國一汽鄉村幫扶紀實
因地制宜,譜寫鄉村發展和諧樂章——中國一汽鄉村幫扶紀實

文章來源: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4-12-03
日前,中國一汽發布了以“七秩譜華章,創領新未來”為主題的《2023中國一汽可持續發展報告》,這是中國一汽自2009年以來第十四次向社會公開發布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國一汽聚力幫扶職責,結合幫扶地區資源稟賦和自身優勢特點,全面推進幫扶地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推動實現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
自2010年承接定點幫扶任務以來,中國一汽共派出13位黨員干部到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新立村、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光東村、廣西壯族自治區鳳山縣文里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第一書記接續奮斗,各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通了、水有了,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
在黑土地上演奏村屯建設“交響曲”
從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城出發,沿G231國道向西7.5公里,映入眼簾的是整齊的磚瓦房、明亮的路燈、平坦的馬路和盈盈的笑臉,這里就是新立村。
鎮賚縣新立村
“現在人人都羨慕我們村的環境。”新立村村民自豪地說。很難想象十五年前,這里正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句諺語的所在地。2011年,中國一汽投入1000萬元,將“夏天漏雨,冬天透風”的80戶泥草房扒倒原地重建,新立村的村民從此住上了白墻紅瓦的寬敞民房。家里有太陽能熱水器、自來水、衛生廁所等一應俱全的基礎設施,門外是干凈平坦的道路、寬闊整潔的廣場,百姓的生活條件改善了,日子也過得更有盼頭。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中國一汽對新立村環境進行再次升級改造,投入240余萬元,建設農耕文化園和汽車文化廣場,傳承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打造村民和來往車輛司機的休閑平臺。
建設中的新立村汽車文化廣場
在海蘭江畔唱響和美發展“圓舞曲”
“紅太陽照邊疆,青山綠水披霞光,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位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的光東村,正是這首《紅太陽照邊疆》中描繪的地方。
和龍市光東村
依托“平崗平原”的地理優勢和當地朝鮮族民族特色,中國一汽幫助光東村以“企業+村集體+農戶”的模式,整合水稻園、民宿、稻禾間童野樂園等資源,打造了“農文旅”一體的特色旅游產品,成為吉林省內研學游、鄉村游、生態游、文化游的首選。新建咖啡旅拍體驗館,讓“好風景”帶動“好錢景”。近兩年,該村累計接待游客80余萬人次,村集體增收73萬元,更多的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作為全國“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2024年,光東村再一次舉辦了“夏季村晚”。極具朝鮮族特色的歌舞節目及民俗秀連同《與紅旗同行》歌曲和一汽車展等精彩演繹,極大地豐富了當地和周邊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大石山村編制桑蠶產業“奏鳴曲”
鳳山縣文里村是廣西西北部大石山區中的一個小山村,“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風貌導致這里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然而產業振興是村民致富的必由之路,中國一汽深挖當地種桑養蠶產業潛力,打造“種植-培育-養殖-副產品及銷售”全產業鏈,為當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結合當地海拔較高,溫濕度及土壤條件優勢,中國一汽投入213萬元幫助文里村建成兩個全縣規模最大的種桑養蠶示范基地,增加就業崗位近40個,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創造了就業機會。在養蠶的基礎上,文里村啟動了小蠶共育項目,自主培育高質量小蠶,降低成本的同時,避免了因購入小蠶質量良莠不齊導致的蠶繭產量問題,預計每年為村民增收約40萬元,同時增加了6個就業崗位。此外,今年文里村對養蠶用方格簇產能進行提升,大幅減少生產工序,將原有產能提升3倍,增加12個就業崗位,大大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
養蠶產生的蠶砂也能變廢為寶。將蠶砂與廣西地區的土布結合,經過手工制作便成為了蠶砂枕和蠶砂錘,村內的留守婦女也因此有了一份收入。中國一汽還將文里村的蠶砂產品引入幫扶商城、集團福利、國資委消費幫扶聚力行動等多個渠道,助力提升村民收入,打造產業名片。
村民在文里村干良坪桑蠶基地分撒桑葉
深耕鄉村沃野,靜待春華秋實。一汽人將繼續用愛心書寫幫扶故事,以責任帶動各村發展,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以嶄新的身姿闊步前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譜寫嶄新篇章。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