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4-30
不盡黃沙卷地起,無邊瀚海接天際。地處祖國北疆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騰格里大沙漠,是全國生態環境最脆弱、荒漠化程度最嚴重、自然條件最惡劣、治理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這里年均蒸發量最高達4200毫米,全年8級以上大風天氣達50余天,沙塵暴頻發,嚴重時能見度不足5米。
為了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數十年來國家開展了一系列治理活動,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2024年3月,阿拉善盟內蒙古西部荒漠綜合治理項目(二期)正式開工,該項目是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與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重要支撐工程。其中,中國中鐵旗下中鐵四局承擔了共計140.36萬畝荒漠綜合治理任務,占項目總量的25.44%。
在騰格里沙漠深處,中鐵四局的作業人員面臨著施工戰線長、物料運輸難、生態修復周期短等困境,沙漠腹地巨大的晝夜溫差與隨時爆發的沙塵暴也時刻考驗著他們的意志。
四月的白天,沙漠上就已經成了一個蒸烤箱。上午剛剛十點左右,炙熱的陽光就逼得人瞇起雙眼。放線、打坑、栽植、澆水、填沙,作業人員分工明確,苗木種植在連片的草方格中逐漸鋪向沙漠深處。來自甘肅武威的種植作業人員茍三擦拭著額頭的汗水說道,“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干的是為娃娃謀福的活,苦點也值得!”
真正的治沙,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喚醒沙漠沉睡的生命力。項目負責人介紹道,“針對騰格里、巴丹吉林等沙漠流動沙丘的特點,我們采用‘機械壓沙+網格沙障’模式,累計投入4000余名作業人員、800余臺機械,通過規模化部署手扶式雙輪固沙機、履帶式壓沙機、機械打坑機、六驅灑水車等設備,將耐旱抗風沙的花棒、梭梭種植在用稻草壓制的草方格中,形成了特色的‘沙漠格子衫’。”貌似簡易的草方格,實踐證明是成本低、施工快、效果好的“治沙神器”。
通過對固沙治理區域實施網格化管理,采用“沙障先行、分區推進、立體防護”策略,日均鋪設草方格可達5000余畝。目前項目已累計完成工程固沙40.42萬畝、人工種草34.16萬畝。工程固沙完成后將顯著提升流動沙丘固定率,結合人工種草可有效降低沙塵暴頻次,遏制沙漠東擴南移,形成鎖邊防護帶。
藍天白云下,一排排機械打坑機正順著直線隆隆駛過,黃沙如浪花般翻涌,瞬間開出整齊劃一的種植坑槽,作業人員隨后把花棒、梭梭苗木放進坑槽內。5個月種植期開始以來,作業人員就是這樣周而復始,每天種植20萬棵綠植,逐漸成片成網。當前,項目部已累計種植沙拐棗480余萬株、花棒1685余萬株、梭梭800余萬株,完成退化林修復31.93萬畝、人工種草34.16萬畝,其中阿拉善左旗片區退化林修復工程15萬畝已全部完成,并于2024年11月順利通過驗收,成為西部荒漠治理二期項目中首個通過驗收的種植類施工片區。
為了讓綠色的“希望”茁壯成長,建設者呵護眼前的新綠無比細致耐心、嚴謹專業。中鐵四局的作業人員應用無人機遙感技術精準監測退化林分布與生長狀況,合理劃分施工區域、制定施工順序,提前做好各項工序籌備和施工組織工作。因地制宜不斷優化施工技術方案,通過“選苗驗苗—假植保活—灌溉養護”技術鏈,充分把握春種、秋植的黃金施工時期,將苗木成活率提升至85%,超過設計要求的70%。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