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加河畔的華電藍——中國華電打造中俄能源合作典范
伏爾加河畔的華電藍——中國華電打造中俄能源合作典范

文章來源: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5-13
由莫斯科出發,向東北行駛約280千米,便來到了位于伏爾加河畔的俄羅斯著名古城雅羅斯拉夫爾市。5月初的雅羅斯拉夫爾平均氣溫仍不足10度,在該市西北地區,我國在俄最大電力合作項目——華電捷寧斯卡婭燃氣蒸汽聯合循環供熱電站(以下簡稱“捷寧電站”)正源源不斷地將優質的電力、熱力帶入這片廣袤的東歐平原。
作為我國在俄首個大型電源投資項目、中國華電在俄第一個投資建設運營的綠地項目,該電站年發電量30.2億千瓦時,年供熱量81.4萬吉焦,不僅能滿足當地居民的供熱需求,同時也會極大促進雅羅斯拉夫爾州的經濟發展,為俄羅斯中部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帶來強勁動力。
能源設施“硬聯通” 鋪就能源發展之路
雅羅斯拉夫爾是俄羅斯工業重鎮,擁有多元化的高科技產業,傳統的機械制造、化工和紡織工業等也非常發達。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企業的數量和產量都在增長,電力需求不斷增大,當地供電部門已難以應對這一嚴峻挑戰。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國家和重要伙伴,俄羅斯始終是中國能源合作布局中的關鍵支點,也是中國華電“走出去”戰略深耕的重要方向。2017年6月20日,捷寧電站正式投產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48.3萬千瓦,年發電量30.2億千瓦時,年發電量占全州用電量48%,極大緩解了當地電力短缺的問題,顯著提升俄羅斯歐洲部分供電系統的輸電量,并滿足雅羅斯拉夫爾市西北部地區居民冬季采暖的需求。
走進捷寧電站,廠區整潔有序,高高的煙囪冒出縷縷白煙,卻無一絲異味。主機房內,燃機在隆隆運轉,驅動渦輪機和鍋爐同時產生電力與熱力,供給千家萬戶。
時任雅羅斯拉夫爾州代州長米羅諾夫曾表示,這一項目是該州發電量最大的電站,在填補當地巨大用電缺口的同時,還為當地創造了140多個專業技術崗位。他認為,項目的順利投產為俄中兩國在電力領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具有典型的示范意義。
技術標準“軟聯通” 共繪合作共贏之路
在“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過程中,中國華電不斷將中國技術、中國標準帶到全球,推動“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設備+中國管理”的全鏈條“走出去”,與世界各國共享中國機遇,共創美好未來。
作為中俄兩國在能源領域深度合作的標桿項目,在捷寧電站建設及運營中,引入的中國技術與標準就令俄方對中國企業的實力刮目相看。
捷寧電站采用當時最先進的燃氣發電設備,配備高效節能環保設備,減少25%的天然氣消耗,將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降低三成,對雅羅斯州生態環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生產實際中,在兩國技術標準未能互認的情況下,結合中國GB/T標準及華電先進安全管理經驗,捷寧電站開展春季防汛檢查、勞動保護日檢查等一系列專項檢查和隱患排查,順利實現了“隱患攻堅年”隱患清零工作目標,確保了生產安全和設備運行的穩定性,極大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自2017年商業運營以來,捷寧電站憑借穩定的安全管理,連續7年以滿分成績獲得俄羅斯能源部秋冬季運行許可,獲評雅羅斯拉夫爾調度局“最可靠電站”榮譽稱號。
捷寧電站作為中國華電在俄投資布局的橋頭堡,依托中國成熟電力技術、高性價比設備與俄羅斯本地資源優勢,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探索出一條跨文化、跨標準、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從2013年項目正式開工,到2017年全面投產,榮膺“中俄務實合作先進單位”等稱號,捷寧電站不僅成為雅羅斯拉夫爾州主要能源保障企業,也為中俄能源合作打造出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工程。截至2024年底,項目累計納稅超60億盧布,為當地提供近200個就業崗位和大量配套產業機會,成為“走出去”央企本土化發展的典范,是俄企了解中國基建、中國產品的重要窗口。
守望相助“心聯通” 共建共享幸福之路
“電相通、人相通、心相通”,在項目合作中,中國華電注重與東道國百姓民心相通,促進了人們的相互了解與信任,搭建起一個友誼之橋和合作之橋。
捷寧電站在項目投產后積極踐行屬地化運營理念,在當地招聘了運行、檢修、財務、生技等崗位員工,目前全公司189名員工中有168名俄羅斯籍員工,公司國際化的氣氛也讓員工之間建立起深厚友誼。
捷寧電站始終堅持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推動當地社區發展和環境保護。在伏爾加河流域,連續5次舉辦魚苗放流活動,累計投放魚苗7.3萬尾,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貢獻了積極力量。此外,還定期組織中俄員工與當地民眾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每年互過中俄節日,組織夏、冬季企業團建及電力工作者日,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邀請社區兒童及家長參觀廠區。這些活動增進了中俄兩國人民的友誼和理解,展現了中國華電履行社會責任的擔當。
捷寧電站不僅是中俄合作的成功典范,更是“一帶一路”倡議落實的標志性項目。未來,中國華電將依托捷寧電站這一平臺,緊抓中俄關系發展的歷史機遇,繼續發揮在能源領域的優勢,在推動中俄能源合作、助力地方經濟發展、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繼續發揮積極作用,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為中俄兩國經濟發展和增進民生福祉貢獻更大力量。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