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研制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快舟二號”衛星升空
航天科工研制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快舟二號”衛星升空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4-11-25
2014年11月21日14時37分08秒,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成功將“快舟二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快舟二號”衛星主要用于各類災害應急監測和搶險救災信息支持。
“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制,采用了國際首創的星箭一體化技術,在國內首次采用柵格舵控制技術,是我國首個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射的最快紀錄,使我國航天發射運載工具由液體運載火箭拓展到固體運載火箭,初步形成了我國亟需的空間快速響應能力。
專家介紹,“快舟”運載火箭是國家“863計劃”的重要成果,共有132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4項,具有“多、快、好、省”的優點,即可滿足多種不同的應用需求;可實現快速集成、快速測試、快速發射;星箭一體化等多項創新,使“快舟”的運載能力較傳統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通過成熟技術和研制流程創新將發射費用大幅降低。
“快舟”火箭可在自然災害突發、地面監測和通信系統發生故障時,實現衛星的快速發射和空間部署,及時獲取災害情況信息,為減少災害損失和組織抗災救災創造條件。
據了解,目前,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的國際商業發射服務提供商主要以美國、俄羅斯、歐洲為主。由于較好地實現了成本控制,“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可以提供更加優質、經濟的國際商業發射服務,滿足各類空間應用和科學實驗對靈活進入空間的需求。
“快舟一號”試驗衛星于2013年9月25日成功發射,目前已在軌運行一年多,狀態良好,該衛星與運載火箭一體化設計,在軌期間參與了多項自然災害應急響應、突發事件地面監測和地理環境信息等多項工作。
“快舟”衛星可提供特定的觀測服務,在今年云南魯甸地震災害中,“快舟一號”是我國唯一一顆對災區實施連續十余天的天回歸重訪監測的衛星,成功獲取高分辨率震區遙感影像75景,共計56.34GB,全部于第一時間在線分發給各相關業務單位,為地震災害監測及災情評估提供了有力支持,去年,“快舟一號”參與了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臺灣花蓮地區的抗震救災工作,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災區圖像信息。并于今年3月參與了馬航失聯客機的搜尋工作,獲取成像覆蓋面積約11.5萬平方公里。
目前,“快舟一號”獲取的圖像數據已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監測方面得到初步應用。另外,小煤窯和小煉油廠分布、融雪型洪水、敏感基礎設施與區域及環境污染源等都在“快舟一號”的監測范圍內,通過地理環境信息獲取,為氣象和環境監測部門提供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