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研制秸稈打捆機打結器終結國外壟斷
航天科工研制秸稈打捆機打結器終結國外壟斷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4-11-26
與以往夏收、秋收過后農田“一片狼藉”的景象不同,今年秋收期間,河南安陽一個鄉鎮的農民卻不用再圍著莊稼忙得團團轉,也不再有焚燒秸稈的濃煙了。這正是中國航天科工三院239廠自主研制的秸稈打捆機打結器發揮了大作用。
打結器是秸稈打捆機的核心部件,它就像是人的“肺”一樣,位于打捆機內部兩邊各一個。有了它,才能使繩索自動成結。夾繩、繞繩、抓繩、割繩、回位到脫扣,這就是打結器在實現自動捆扎打結所做的一系列動作,而只有零部件之間配合精度高,齒形面完美嚙合,運動才能協調。然而,這么重要的部件在過去基本都依靠國外進口。
據了解,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有很多單位試圖將打結器國產化,其中不乏中外合資企業,均未取得成功。而三院239廠嗅到了打結器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經過一系列的調研,最終決定啃一啃這塊“硬骨頭”。
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句話來形容打結器一點不為過。據項目組組長、主任設計師王彬介紹,一個200見方的小部件,卻由29個零件組成,就像是一個“機械手”。“剛開始我們只能通過三維動畫模式進行模型演示,有時僅僅因為一個小問題,可能就要用上一周的時間翻來覆去地進行各種仿真試驗。”
自2013年8月中旬,三院239廠啟動打結器研制項目以來,項目組一直堅持以設計為牽引,真正將設計延伸到工藝,解決實際問題。在順利通過功能性試驗后,項目組進行實地考核試驗,第一次試驗就以超過99%的行業技術指標、成結率99.9%的好成績獲得成功,不僅為后續工作的順利進行開了一個好頭,也給項目組成員們極大的信心。
今年9月27日到10月5日期間,項目組前往河南安陽進行打結器的大田打捆測試,用戶方安陽豫工相關人員隨同。在1200多畝比人高的玉米桿地里,來自不同研制單位的3臺打捆機同時作業。結果安裝了德國進口打結器的打捆機半途出現了問題,而安裝了239廠打結器的兩臺打捆機依然正常工作。短短2天時間,就將這一大片玉米地被夷為了平地。這次試驗難度較高,一是玉米桿打捆困難,二是這次作業強度較大,能在這里試驗成功,其他莊稼地都不是問題。
經過多次的試驗數據證明了239廠研制的打結器的可靠性能,無論是從打捆效果還是強度上,都遠遠超過了德國打結器。
農業秸稈普及打捆,既可以減少焚燒,從源頭上保護清潔空氣、保護生態環境,又可以促進秸稈變廢為寶、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同時也是實現糧經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要一環。在這場“藍天”和“效益”的保衛戰中,239廠充分利用航天優勢資源,挖掘民用產業價值,延伸企業發展觸角,在矢志研發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