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哈拉哈塘成為百萬噸級碳酸鹽巖油田
中國石油哈拉哈塘成為百萬噸級碳酸鹽巖油田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4-11-06
截至11月5日,因高產高效而被譽為“金花”的哈601-6井、哈9-1井,投產3年累計生產原油雙雙超過12萬噸。目前,中國石油哈拉哈塘油田哈六聯處理站投產一年已累計生產原油102萬噸,成為塔里木首個年產量突破100萬噸的碳酸鹽巖油田。
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油氣藏儲量豐富,約占盆地油氣資源總量的38%。哈拉哈塘油田屬于超深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油藏,埋深在6600米以下,溫度高于150攝氏度,原始地層壓力達70至80兆帕,且經過多期巖溶、多期成藏,油藏具有多重孔隙特征和典型的非均質性。開發初期產量高,但開發中易出現壓力和產量驟降問題,部分高產油井甚至變成水井,被石油專家稱為“世界級難題”。
“見油不見田、高產不穩產”是制約碳酸鹽巖油氣藏高效開發的瓶頸。哈拉哈塘油田碳酸鹽巖勘探開發按照“上產增儲一體化”新思路,已探索形成了儲層預測、縫洞體立體雕刻與綜合評價等關鍵開發技術11項,生產時率從72.9%提升到79.8%。
通過幾年的開采探索,這個油田連續3年增油均超過20萬噸,快速進入“保二爭三”的增長期,即保證年增油20萬噸,爭取30萬噸。目前,已形成哈6、新墾、熱瓦甫、齊滿、金躍、齊格、躍滿、哈得遜-玉科8個區塊。截至目前,這個油田累計原油產量突破300萬噸,讓塔里木碳酸鹽巖原油生產重新煥發活力。
這個油田將幾何模型、地質模型、測井相分析等技術融入到地震儲層描述中,創立了超深碳酸鹽巖縫洞量化雕刻技術,成功指導了鉆井準確命中縫洞體,使儲層鉆遇率從65%提升至90%。提速、增產、增效技術在這一區域得到規模化、標準化推廣應用,實現一年“三開三完”的目標,平均鉆井周期降至74天左右。
碳酸鹽巖開發配套技術的集成,消除了以往生產井“消化不良”現象。通過儲層改造,單井產量不斷提高。新墾9-2井實施膠凝酸解堵酸化,累計產油2100噸;哈15-23井實施酸壓儲層改造施工和摻稀采油,日凈產油67.48噸,為哈拉哈塘油田快速實現年產突破100萬噸插上騰飛的翅膀。
目前,哈拉哈塘油田碳酸鹽巖油藏進入規模開采階段,原油產量增長迅速,從2009年的4.73萬噸增長到2013年的91.4萬噸,年均增長率超24.7%,不僅彌補了塔里木碎屑巖油藏的產量遞減,而且為塔里木油田原油年產量保持590萬噸水平提供了保障,實現了上產增儲雙豐收。
塔北勘探開發項目經理部副經理史鴻祥說,這個油田正在開展“逆向設計,正向施工”的采完鉆一體化研究,以實現全生命周期油井管理。其中,重點加快哈拉哈塘油田注水管網完善工作,同時通過強化堵水、注氣、表面活性劑研究工作,加大老井措施挖潛力度,保障哈拉哈塘油田高產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