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油推進國內海洋工程技術工業發展
中國海油推進國內海洋工程技術工業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發布時間:2015-03-17
3月13日,在青島制造場地內,中國海油第一個完全采用歐洲標準建造的LNG模塊項目——殼牌Nyhamna項目建造進度過半;3月10日,中國海油的海洋鉆井隔水管技術正在西非等地投用,這項技術曾六次受國際海洋油氣大會邀請進行展示,已經在全球58個油氣田推廣……“中國海油正通過在海洋工程技術方面的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推進民族工程技術工業的發展。”中國海油副總工程師兼工程技術部總經理姜偉說。
2011年-2014年,由中國海油填補的國內工程技術行業空白已超30項。中國海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旋轉導向和隨鉆測井系統,成為國內首個可進行超深水、水平井以及大位移井等高難度定向井作業的工具。該系統相比國際同類產品,費用降低了30%。中國海油自主研發的海洋模塊鉆機國產化技術,結束了“海洋模塊鉆機外國造”歷史,并使我國海上鉆機建造周期縮短為8~11個月。
2014年7月,中國海油成功簽下俄羅斯北極YAMAL項目建造合同,這是中國首次承攬LNG核心工藝模塊建造。同時,我國海上浮托安裝技術開始名揚海外——由中國海油完成的荔灣3-1組塊浮托、惠州25-8浮托和陸豐7-2浮托三個安裝項目分別創造了世界最難浮托、世界最重DP浮托、世界最重且作業水深最深低位浮托三項世界紀錄。
2015年1月9日,中國海油等多家單位共同完成的“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研發與應用”項目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這是海洋石油工業迄今為止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項。
在向深海挺進中,中國海油深海水下作業“機器人”(ROV)作業能力已經達到3000米水深,實現了中國ROV技術從觀察級到重型工作級的跨越,標志著中國具備了深海大型采油平臺吊裝、水下結構物精準安裝、海底管道及海底電纜鋪設等作業能力。
“近十年來,中國海油海洋工程專業形成并掌握了近30項核心技術,初步統計,僅這些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可以為海上油氣田開發節約直接投資約100億元。”研究總院海洋工程總師陳榮旗說。
中國海油也致力于成為國際行業標準的制定者。2015年,中國海油制定的《海上固定平臺模塊鉆機規范》(國際標準草案)稿,在完成ISO范圍內投票以后將成為海上模塊鉆機的國際標準,這也將是我國首部海洋石油工程技術裝備系統的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