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電科學技術研究院一科技成果獲電力科技進步一等獎
國電科學技術研究院一科技成果獲電力科技進步一等獎

文章來源:中國國電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5-03-19
日前,國電科學技術研究院申報的科技項目“基于熱能梯級利用原理的熱電聯產供熱技術優化研究與應用”榮獲2014年中國電力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了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頒發的證書。
電科院高度重視火電機組節能工作,研發了大量的主輔機節能技術,并得到了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節能效益。其中“提高火電機組低負荷運行經濟性”研究成果在多臺機組上得到了應用,在行業內產生了較大影響。根據國家節能環保的迫切需求,2010年以來電科院致力于熱電聯產高效供熱方式方面的研究。針對不同的外部供熱環境,結合各類型機組的設計特性,提出了熱能深度梯級利用的熱網首站改造技術,研制設計了余熱回收熱能分級的加熱系統,實現能量分級優化、混合加熱、廢熱回收。同時提出的拖動與采暖多用途動力供暖系統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解決了長期連續運行的主要輔機汽動驅動小汽輪機的余熱供熱只能適應連續穩定的工業熱負荷、不適應只有季節性需求的采暖熱負荷難題。系統配套設計開發的寬背壓、雙用途凝汽器,運行端差可達到2℃以下,實現低溫熱網加熱器的功能。
在國電集團的推動下,該項目先后在國電濮陽熱電廠200兆瓦濕冷機組、國電榆次熱電廠330兆瓦空冷機組、國電滎陽電廠600兆瓦超臨界機組和國電吉林熱電廠200兆瓦濕冷機組上完成了工程示范。國電濮陽電廠通過雙抽可調工業抽汽和純凝/背壓切換技術改造,煤耗水平達到國內200兆瓦等級機組最好水平;國電榆次電廠完成空冷機組高背壓供熱改造后,供熱期單臺機組煤耗下降55克/千瓦時;滎陽電廠進行引風機汽動與供熱聯合改造后,在廠用電大幅下降的同時,實現了純凝工況下煤耗下降0.7克/千瓦時,顛覆了以往對汽動引風機改造項目“經濟不節能”的認識;吉林熱電廠通過濕冷機組低位能供熱改造,機組年供熱能力增加120萬吉焦,供熱高峰期機組煤耗下降106克/千瓦時。
該項目的研發和應用,把我國熱電聯產技術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將帶動國內供熱技術改造進入一個新的時期。該項技術應用推廣后,每年可以形成上億噸標煤的節能量,將為國家節能減排做出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