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掌握油氣田旋轉導向鉆井、隨鉆測井先進技術
我國掌握油氣田旋轉導向鉆井、隨鉆測井先進技術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發布時間:2015-05-06
5月3日,記者從總中國海油獲悉,中國海油公司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系統Welleader、隨鉆測井系統Drilog近期聯袂完成渤海某井的海上作業。這標志著我國在油氣田定向鉆井、隨鉆測井技術領域打破了國際壟斷,可自主完成海上“叢式井”和復雜油氣層的開采需求,有望大幅降低國內油氣田開發綜合成本。
一直以來,油氣田開發都像是在做一道時效與成本的“計算題”,即如何在已知地下油氣儲層位置的情況下,用最小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完成鉆井服務。換言之,若想開采“物美價廉”的油氣資源,就必須用最少的井位完成最大范圍的儲量開采,并以最少的起鉆次數實現最短鉆井周期。面對這道必須“算準”的難題,石油公司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能夠在地層中橫向行進的定向鉆井技術。
與一般鉆井作業不同,定向鉆井作業并非讓鉆頭直達目的層,而是要求鉆頭能夠在地層深處按照設計好的斜度鉆進,直至命中深達幾千米的地下油藏“靶心”。目前,全球超過40%的定向井采用旋轉導向系統鉆成,其優勢在于能夠實時控制井下鉆進方向,實現類似于“3D版貪吃蛇”的鉆具運行軌跡調整,一趟鉆貫穿分布在“三維”區域內的目標地層,甚至可以讓直徑0.2米的鉆頭在0.7米的薄油層中橫向或斜向穩定穿行,實現一趟鉆橫向移動1000米的長距離作業。這種精準制導對降低開發成本、最大化開發油氣田資源具有重要價值。
旋轉導向系統能夠在地下幾千米完成作業,離不開隨鉆測井系統的“導航指路”。隨鉆測井系統能夠隨時將鉆進沿途的井下地質數據反饋至地面,由測井工程師完成即時的信息處理和命令傳達,相當于為井下設備加裝了“千里眼”。兩套系統并肩作戰,能夠實現全井段定向旋轉鉆進,實時調整井眼軌跡,并測量井下環境參數,可極大提升作業效率、降低工程風險,是進行超深水、水平井、大位移井等高難度定向井作業的“撒手锏”。
然而,由于研發難度大,多年來這兩項技術一直被美國的三家油田技術服務公司壟斷。2008年,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中海油服開始自主研發旋轉導向鉆井和隨鉆測井兩套系統,歷經艱辛探索,終于突破技術瓶頸,形成了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商標、系統技術和裝備體系。此次渤海作業中,兩套系統一趟鉆完成813米定向井段作業,成功命中三處“靶點”,充分證明兩套系統具備了海上作業能力。
近年來,中國海油公司持續加大科技領域投入,涌現出一大批自主研發的科技成果。本次旋轉導向鉆井、隨鉆測井聯袂海上作業的成功,標志著公司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國內第一家同時擁有這兩項技術的企業。未來公司將致力于兩項技術的產業化推廣應用,滿足我國石油行業對高端技術的迫切需求,同時也為我國石油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高端油田技術服務市場競爭增添了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