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5-06-16
6月15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正式掛牌成立航天云網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傾情打造以云制造服務為核心、以資源共享、能力協同為目標的“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服務平臺--航天云網(網址:www.casicloud.com或www.aerospacecloud.cn)。這是中國航天科工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落實《中國制造2025》和對接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行動。
航天云網作為我國航天事業的一個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航天科工順應時代潮流的牽引性力量。它將依托中國航天科工線下雄厚的科研與制造能力,統籌發揮航天科工及全社會制造業資源優勢,為我國制造業企業提供方便、高效、開放,好用、管用、夠用的線上線下互動全流程發展環境,促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傳統企業改造,促進制造業資源共享、能力協同,為提升中國制造能力和水平做出應有的貢獻。
截至目前,剛剛于2015年5月20日試行上線的航天云網點擊量達6萬余次,已吸引 2萬2千余個企業用戶。這些上線企業遍布湖北、廣東、江蘇、上海、浙江等制造業發達地區,且已覆蓋除澳門、臺灣、海南、西藏之外的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不僅包括作為龍頭企業原材料供應和產業配套的大量中小型企業,同時也有茅臺酒業、長城華冠汽車、老干媽食品、際華紡織、萬和電氣等全國500強知名企業和行業龍頭單位。
究竟什么是“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服務平臺?它能為傳統制造企業解決什么問題?我們先來看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云網平臺為企業客戶服務的兩個實例。
幾個月前,以老干媽牌產品聞名的貴陽南明老干媽食品有限公司要研制一套二維碼防偽追溯系統。這家企業每天生產250萬瓶調味品,每瓶噴上唯一的二維碼,希望成本控制在每瓶1分錢,比現在使用的系統成本降低一半。但他們在本省找了一圈,沒有成功。作為中國航天科工云制造公共服務平臺的用戶,該需求一經發布,立即有了反饋。老干媽公司辦公室主任雷東說,公司現在已經得到山東威海北洋集團等行業內優勢企業的積極響應并開展了方案對接。
深圳日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也有與老干媽相仿的經歷。該公司董事局主席畢天富告訴記者,不久前,他們急需研制一款波峰焊噴嘴,這種產品對材料和安全性要求極高,以日東自身繁忙的業務及技術儲備難以快速解決問題。也是通過中國航天科工的航天云網產業服務平臺,得到了國防科技大學專家的解決方案。
旨在提升我國制造業全球競爭力
為什么中國的制造業可以制造出簡單的產品,卻很難制造出如商用飛機這樣的高端系統集成性產品?為什么我國制造業人均創造的附加值與先進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首位,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信息化水平、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等方面差距明顯。
面對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雙向擠壓”和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種種重大挑戰和機遇,制造業粗放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中國制造業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已刻不容緩,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腳步勢不可擋。從互聯網經濟時代制造業的最終出路看,僅僅依靠引進或者自主開發出一些新技術、新產品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傳統路徑,還只是做對了一半。中國的制造企業不僅要關注專業技術進步對于產業升級的貢獻,更要關注業態變化與運行模式進化對于產業升級的巨大牽引作用。在“互聯網+X”流行于各個行業的今天,互聯網正在并將繼續迅速地改變各行各業的運行規則,而且正在并將繼續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彰顯出更多顛覆性破壞的進步作用。要想駕馭“互聯網+X”這匹可能把企業帶向美好明天,也可能把企業重重地摔在地上的“烈馬”,僅僅靠某個企業單打獨斗,不僅風險系數很高,而且不符合互聯網經濟時代產業發展的基本特征:資源共享、能力協同、互利共贏。
最近出臺的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旨在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與集成作用,將互聯網和產業界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
航天云網正是中國航天科工為積極踐行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軍民結合與民用產業新的發展形態需要而建設的。中國航天科工將集中優勢資源,把航天云網辦成促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社會平臺,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傳統企業改造的社會平臺,促進制造業資源共享、能力協同的社會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努力打造工業互聯網時代制造業的“航母編隊”,提高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核心競爭力。
“互聯網+智能制造”的全新平臺
當前,國內主要互聯網公司大都集中在電子商務和傳統消費品互聯網領域發展,屬于生活性服務業平臺,國內產業互聯網平臺處于起步階段,商業模式及盈利模式不夠成熟。
面對互聯網經濟給我國制造業帶來的巨大挑戰和歷史性機遇,航天科工已經全面鋪開以新一代武器裝備技術及應用、新一代航天發射技術及應用、新一代自主可控信息技術及應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及應用、新一代材料與工藝技術及應用為重點的創新活動,努力以技術創新牽引商業模式創新,以商業模式創新拉動管理創新,迭代推動轉型升級、二次創業深入開展。其中,研究并推廣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及應用是一項戰略性的重點任務,以此推動我國制造資源與互聯網融合,通過產業化創新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
中國航天科工重點促進以云計算、云制造、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平臺,航天云網以云制造為核心,通過內生和外延實現產業化發展,涵蓋生產制造全過程和全要素,形成創意云、設計云、制造云、檢測云、物流云、采購云、租賃云、投資云、商務云、貿易云、專家云和咨詢云等多種云端形態,打造現代生產性服務新業態。
中國航天科工相關負責人強調,航天云網不僅是提供渠道的媒介和提供交易機會的中間平臺,其核心價值是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
該“生態系統”以云制造為核心、以生產性服務為依托,采用開放的技術體系、開放的商業模式和低成本高效的管控與支持體系,形成一個“有照料的生產型服務超市”,以中國航天科工已有的技術、設計、制造和產業鏈配套優勢資源為出發點,整合全國乃至全球的各種資源,保持并維護中國航天高科技、高品質,高信譽的品牌影響力,為制造企業用戶提供“優的性能、優的質量、優的價格、優的服務”,構建一個由用戶多元化、個性化需求驅動的多方共贏互利的現代制造業生態系統,以此改造傳統制造業、打造新的產業競爭力、發展新興業態,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共享平臺與環境。
作為“互聯網+智能制造”的全新平臺,航天云網可以實現網上企業資源的充分共享、智能制造能力的高度協同、全產業鏈各環節的業務協同,實現在線互聯與共享,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鼎力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資源“云池”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進一步活躍微觀經濟,增強發展后勁和抗風險能力,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雙引擎”。
在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中,中國航天科工以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為目標,以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為主線,以構建眾創空間等創業服務平臺為載體,有效整合資源,集成落實政策,完善服務模式,培育創新文化。
據中國航天科工相關負責人介紹,一些省、地、市政府已主動與航天科工聯系,希望通過航天云網這個媒介,深度獲取我國航天工業體系的技術資源與智力資源。航天云網通過特有的航天云端資源池和專家池的構建,及時滿足各地政府和企業的需求。此外,航天云網還將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輔導園地,提供必要的創業環境,輔導并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提高創新創業的成功率。
作為開放創業平臺,航天云網以豐富的制造資源和能力云池為依托,構建開放公平的互聯網創業平臺與配套服務體系,將有效降低創業者及小微創業企業獲取設計、咨詢、融資等資源/能力的門檻,實現“企業有組織,資源無邊界”的有效整合。
與此同時,航天云網構建開放競爭的互聯網業務平臺,使創業者及小微創業企業獲得同等的市場競爭機會,進而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厚積薄發、任重道遠的航天云網
其實,航天云網并不是中國航天科工拓展“互聯網+”業務的開始,在近幾年接連上線、由中國航天科工建設的天智網、航天物資網以及航購網(現航天工業網)都已初具規模。
中國航天科工早已洞察到中國制造業的經濟附加值偏低的現狀,為此,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科技委李伯虎院士在國際上率先于提出了云制造的理念:簡單的說,云制造就是把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在互聯網上作為服務提供給所需要的客戶。
“中國航天科工在繼續加強制造能力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制造服務能力的提升,航天云網是服務于中國制造業的平臺,也是制造業信息化發展的新實踐,正在為制造業的新革命提供源源動力。”中國航天科工相關負責人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