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發布時間:2015-08-14
8月12日獲悉,中國海油所屬中海油服物探事業部數據處理解釋中心承擔的《寬頻地震資料處理技術研究與應用》課題以滿票通過了總公司專家組驗收,海上寬頻處理技術完全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中國海油成為全球第三個擁有海上寬頻地震技術的企業。
隨著勘探程度的不斷提高,海上勘探目標逐漸向復雜構造油氣藏、隱蔽油氣藏和深層構造油氣藏過渡,常規技術取得的勘探資料已越來越難以滿足海上精細化勘探的要求。海上寬頻地震技術作為地震勘探領域的一次重大革新,成為國際上最近幾年發展最快、最熱的勘探技術。該技術通過對采集、處理、解釋等勘探環節的研究與創新,可以獲得高分辨率勘探數據。
然而一直以來,由于研發難度大、技術門檻高,寬頻技術一直由國際上少數幾家地球物理服務公司掌握,他們對采集技術、采集裝備、處理方法實行全方位限制,僅提供技術服務。
2005年,中海油服物探事業部開始自主開發高精度地震采集系統,歷經10年磨煉,終于突破技術瓶頸,建成了具有自主產權的海上高精度地震采集系統,同時開發出了“斜纜”等海上寬頻采集技術,形成了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商標、作業技術和裝備體系。通過自主研發、聯合攻關的研究模式,完成了寬頻地震處理技術的程序開發,形成了一套成熟、高效率的寬頻處理軟件包。研究成功的鬼波衰減技術、波場延拓時差校正技術,經過多次實際資料測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海上寬頻技術的空白。
2014年10月,中海油服物探事業部數據處理解釋中心開始了國內首個變深度纜寬頻采集處理項目的工業化生產,截至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好的階段成像效果。該項目的實施將帶來直接經濟效益3000萬元,同時有力促進物探事業部開展更加廣泛的寬頻采集、處理作業。
今年6月,在緬甸的技術推介會上,中海油服物探事業部推介的寬頻地震資料處理技術受到了多家石油公司關注,他們希望該技術能在緬甸物探市場進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