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座動力堆核燃料后處理技術研發設施啟用
我國首座動力堆核燃料后處理技術研發設施啟用

文章來源: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5-09-06
9月1日上午,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新建核燃料后處理放化實驗設施(簡稱“放化大樓”)開展首次熱試驗。隔著7層強化玻璃厚的窺視窗,操作人員通過機械手將墻壁厚度達1.1米的熱室內的燃料棒剪切成2~5公分的小段。“就好比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原本被封在包殼內的強放射性核燃料被全部釋放出來。”工作人員介紹。國防科工局副局長王毅韌,中核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楊長利,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方定等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核燃料后處理技術是國際核不擴散控制的對象之一,放化大樓的投用,表明我國在自主研發、掌握后處理核心技術方面邁出了堅實、重要的一步。
本次熱試驗是放化大樓內用動力堆乏燃料元件完成對先進后處理工藝流程的熱驗證,這既是對剛剛建成的放化大樓的檢驗,也是對我國自主研發的先進無鹽二循環流程的檢驗。本次熱試驗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實驗室規模、全流程動力堆乏燃料后處理熱試驗,表明我國先進后處理工藝技術研發成果進入實際應用前的關鍵驗證階段,對保障后處理廠的自主建設及提高我國核工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放化大樓是我國重要的核燃料后處理研究平臺,是一個集先進設計理念、先進工藝流程和先進系統設備于一體的國家級大型科研設施,于2003年正式立項,2008年開工建設,2014年完成驗收。運行初期放化大樓的核心功能是開展后處理水法工藝流程研究,同時可以開展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基礎研究工作。熱實驗是后處理技術研發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挑戰性的環節,進入熱實驗表明前期工作是成功的,也表明新一代年輕人已成長起來,后處理技術研究隊伍后繼有人。全面投入運行后,放化大樓將充分發揮國內頂尖級后處理放化實驗設施的平臺作用,以最大限度減少核廢物為目標,開展動力堆乏燃料后處理的先進分離流程研究。
為實現核能可持續發展目標,我國上世紀80年代就已確定了核燃料閉式循環的發展戰略。核燃料后處理是實現燃料閉式循環的關鍵環節,通過后處理可以將乏燃料中的絕大部分進行回收并重復利用,在減少核廢物對環境影響的同時還可以降低對天然鈾資源的需求。
現階段,我國核電產業的規模化發展為后處理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對當前我國的后處理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后處理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是完善動力堆乏燃料后處理中試廠工藝、建設自主技術的后處理示范設施和建設商用后處理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