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將于2020年開工
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將于2020年開工

文章來源: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5-09-24
9月23日,中核集團首次在國內組織召開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推介會。會上,國家國防科工局副局長王毅韌表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采取多項舉措穩增長、調結構,大力支持高科技產業發展,推動國家經濟轉型升級。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該項目投資將達到千億量級,投資規模大、技術集成度高,人才吸引力強,帶動產業發展的效益明顯,是典型的高科技系統工程和高端產業項目,能夠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項目建設在促進經濟建設和地方發展的同時,也將成為國家保增長調結構的重要舉措。
國家環保部、發改委、能源局和財政部等部委,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甘肅各省及擬選廠址市縣相關領導,法國駐華大使館核能參贊與阿海琺集團副總裁等代表,有關專家以及中核集團相關部門與單位近百人受邀參會。
中核集團表示,核燃料循環是我國核電安全、清潔、健康發展的保障。在當前我國核電大規模快速發展的時期,啟動核循環項目可以滿足核電站乏燃料安全管理需求,有效緩解核電站乏燃料在堆貯存壓力,提高乏燃料安全管理水平,加快核循環技術工程化,為商業快堆提供燃料,切實保障我國核能的科學可持續發展。同時,核循環作為資金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對增加項目所在地的就業崗位,改善民生,拉動經濟發展,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和深遠的影響。推進中法合作建設核循環項目,也是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舉措。
據介紹,中法合作建設的中國核循環項目參照法國阿格核循環廠,由中核集團負責建設,法國阿海琺集團承擔總體技術責任。項目占地3平方公里,由國家專項基金投資,總投資規模巨大,超過千億,具有三方面功能:一是每年處理800噸的國內核電站乏燃料,通過核循環提高鈾資源利用率,為核電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二是建設乏燃料離堆貯存中心,一期貯存能力為3000噸,對核電站卸出的燃料進行大規模貯存與后期管理,讓核電更安全;三是將高放廢液玻璃固化,實現高放廢物長期管理的固有安全,讓核電更清潔。
中國核循環項目計劃2020年開工,2030年左右建成,建成后我國將形成商用的大規模核循環能力,既可以有效緩解2030年左右核電站乏燃料在堆貯存的壓力,提高乏燃料安全管理水平,又可匹配我國快堆發展計劃,為商業快堆提供燃料,切實保障我國核能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背景鏈接:核循環項目始終得到中法兩國政府和最高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在中法兩國領導人的見證下,兩國政府先后簽署了四份合作文件。2007年簽署了《中國核循環項目合作聯合工作組的實施協議》,確定了政府間討論合作的基本模式。2008年簽署了《中國核循環合作聯合工作組報告》,確定了核循環項目合作的技術路線和基本原則。2009年簽署了《中國核循環項目聯合聲明》,確定了合作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原則。2015年6月簽署了《中國核循環項目意向性聲明》,重申了兩國政府對項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