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科院精準電力氣象預報助推新能源并網
中國電科院精準電力氣象預報助推新能源并網

文章來源:國家電網公司 發布時間:2015-10-15
10月12日15時,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數值天氣預報運行中心準時向全國22個電網調度中心的新能源功率預測系統發送了未來72小時的氣象預報結果,以便各調度中心及時做好新能源功率預測與電網調度。
與常規電源相比,風電場/光伏電站的輸出功率幾乎完全由自然風速的大小和太陽輻射的強弱決定。只有精確的電力氣象預報,才能把握新能源發電的脈搏,實現新能源合理調度。中國電科院數值天氣預報運行中心是中國首個用于電力系統生產運行的數值天氣預報運行中心。據介紹,該中心可在2小時內完成東北、華北、西北、華東沿海等地區未來0~72小時之內,時間分辨率為15分鐘,水平分辨率為5千米×5千米的風向、風速、氣壓、濕度、降水等多種氣象要素的預報信息。
“對風電場、光伏電站輸出功率進行預測被認為是增加電網調峰容量、提高電網接納新能源發電能力、改善電力系統運行安全性與經濟性的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之一。”中國電科院新能源研究所王勃說,“將數值天氣預報的風速、風向等數據作為輸入量,通過預測算法,就可以將數值天氣預報的氣象要素轉換為風電場、光伏電站的輸出功率預測。因此,數值天氣預報數據的準確性是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精度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中國電科院依托數值天氣預報運行中心,開展了數值天氣預報在新能源功率預測中的應用研究,研究成果已在吉林省調等22個省級及以上新能源功率預測系統中成功應用。據介紹,其功率預測精度比采用國外數值預報結果提高了1%~3%。以“三北”地區為例,該成果至少提高新能源利用率10%以上,相當于每年多接納新能源電量50多億千瓦時,間接經濟效益超過25億元。
中國電科院在數值天氣預報數據的支撐下,開發了高海拔地區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評估平臺,可有效提高藏中電網新能源并網發電的消納空間,為解決西藏長期以來存在的缺電現象,推動光伏等新能源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在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的構想下,中國電科院完成了對北極地區環境特征和風電資源的評估,及對北極地區風電開發的技術研究。據介紹,結合俄羅斯在國際氣象組織發布的北極沿岸地區空間氣象觀測數據,中國電科院完成了北極地區風資源宏觀情況的綜合評估,為實現俄羅斯、中國清潔能源互聯互通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