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油積極踐行“一帶一路”戰略
中國海油積極踐行“一帶一路”戰略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發布時間:2015-10-19
今年前8個月,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額合計為107.3億美元,同比增長48.2%。一眼望去,在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一帶一路”中國企業路線圖上,截至2014年底,已有80多家央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分支機構,中國海油正是其中一家。
從31年前“丹池號”油輪滿載著原油沿著最初的絲綢之路返回中國,到今年7月專門成立“一帶一路”專項規劃領導小組,在“一帶一路”上奔走多年的海油人一直在思考:作為“走出去”領頭羊,該如何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獻力?
(一)
能源合作——在全球上游投資領域,架起一張覆蓋五大洲的能源合作網,為眾多資源國的油氣開發默默出力;在貿易領域,積極參與全球能源貿易,為國內引進清潔能源,順勢帶動資源國的天然氣出口。
翻閱海油人的“出海”日志,1994年尤為值得銘記。
那一年,中國海油邁出走向海外第一步——購買美國阿科公司在印尼馬六甲油田全部32.58%的權益,并首次獲得約1280萬桶海外份額油儲量。
此后,東南亞逐漸成為中國海油打通“能源新絲路”的新起點。之后十年,在提升東南亞區域資源開采權益的基礎上,中國海油累計斥資13億美元,先后在印尼和澳大利亞完成3宗海外收購。2005年,中國海油以1.5億加元收購加拿大MEG公司18.5%股權,首次進駐北美油砂資源市場。
從東南亞到大洋洲,再到北美,海油人不斷深化國際能源合作。
2006年,海油人將能源合作的目光投向非洲。這一年的1月8日,中海油以近23億美元購得尼日利亞OML130區塊45%的工作權益。
如今,在全球油氣上游投資領域,中國海油架起一張覆蓋五大洲的能源合作網,為眾多資源國的油氣開發默默出力。
如果說,石油公司投資上游區塊有利于資源國提升能源供應水平,那么積極參與全球能源貿易,則有助于全球油氣市場的要素流動與供需平衡。
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能源發展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拓展國際能源合作要“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堅持投資與貿易并舉、陸海通道并舉”。事實上,在LNG領域,中國海油確實扮演著如此角色:為國內引進清潔能源,并帶動資源國天然氣出口。
2006年6月28日,中國首個進口LNG項目——廣東大鵬LNG項目一期工程投產,兩年后,福建LNG接收站迎來首船來自印尼的LNG;2009年,成功接收首船卡塔爾LNG,中卡兩國建立能源全面合作關系摘得首個碩果;自2010年起,中國海油與BG保持良好合作態勢,先后簽訂20年LNG協議和500萬噸/年增量項目長期框架協議,并在亞洲開創價格與油價、HenryHub氣價混合掛鉤的先河;2014年,中國海外首個世界級LNG生產基地——柯蒂斯項目建成投產,中國在全球LNG產業鏈中實現從中下游向全產業鏈的拓展。
穿梭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綠意盎然的海油氣為寧波、福州等港口城市增添了活力。中國海油從上游向中下游延伸的發展路徑,與國家《推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設想正相暗合。
(二)
產業引領——恰如“一帶一路”戰略設想那樣,能源合作也讓中國海油的技術、裝備和產品服務跨洋過海,以產業引領的姿態投入到國際市場浪潮中,不僅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也為全球能源治理貢獻力量。
2002年1月4日,“渤海九號”鉆井平臺緩緩駛離大連港,遠赴非洲打井。這是中國海洋石油國產鉆井平臺,首次以獨立承包商身份進軍國際鉆井市場。
隨著中國海油在海外油氣上游領域的合作日益加深,各專業公司意識到,要在角逐激烈的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技術裝備是一塊“敲門磚”。
恰如“一帶一路”戰略設想的那樣,能源合作讓中國海油的技術、裝備和產品服務跨洋過海,以產業引領的姿態投入到國際市場浪潮中。
2008年,中海油服自主研發的我國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上數控成像測井系統(ELIS)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生產,一改我國20多年來測井系統完全進口的歷史,成功打進中東、印尼、緬甸等海外市場。兩年后,深水重大技術裝備“海洋石油981”順利出塢,并于今年4月沿“一帶一路”走出國門,完成海外首秀。
致力于海上油氣田工程建設的海油工程也憑借過硬實力,基本完成東南亞、非洲、歐美、中東四大國際區域網絡布局。海油發展則緊跟LNG行業趨勢,發展LNG運輸產業,護航我國“海上清潔能源絲路”。
專業公司技術裝備水平的提升,也帶來不小變化。到2010年,中國海油在裝備建設上實現了“兩個95%”的轉變——從成立初期95%的資金用于引進國外設備到95%的裝備實現國產化,這正得益于中國海油與國內造船、鋼鐵、機電制造等企業的合作,也印證了其在踐行“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對國內制造業的力推。
在下游,多年前中國海油的相關產品便沿著“一帶一路”揚帆出海,使“中國制造”揚名海外。
自2001年“中海油36-1”瀝青實現我國重交瀝青國際貿易零的突破以來,中國海油的瀝青品牌先后出口韓國、乍得、澳大利亞、赤道幾內亞、馬達加斯加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并應用于2014年巴西世界杯和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場館建設。2008年,中海化學“富島”牌大顆粒尿素和“天野”牌小顆粒尿素遠銷美洲、大洋洲及東南亞。
此后,一張張海外訂單沿著“一帶一路”航線來到中國,一船船化工產品從港口城市出發駛向海外,見證了中國海油從上游到中下游的勃興,為“一帶一路”貿易鏈注入活力。
這,還遠遠不夠。踐行“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意味著中國企業要參與重點能源合作區域建設,還要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査道炯認為,中國國際能源合作的邏輯有必要從重視“保供應”向重視“調結構”轉變。以降低環境損害為標桿,優化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對于國家能源安全保障的必要性越來越明顯。
獻力“一帶一路”的目光,由此也投向應急環保產業。
今年1月,中國海油正式成為OSRL(溢油應急有限公司)股東會員,這意味著中國海油在全球作業場所,尤其是在墨西哥灣和英國北海地區將能提供及時的溢油應急保障;4月,海油發展安全環保公司又與印尼最大的溢油應急處理公司OSCT(印尼溢油應急戰備隊)簽訂了合作協議。
這些“綠色行動”,在探索中國海油應急環保產業國際化的同時,將為“一帶一路”區域的生態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
(三)
民心相通——在“一帶一路”上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企業踐行好海外責任至關重要。中國海油的“雙贏”理念與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讓“一帶一路”上的能源合作暢通無礙,直達民心。
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看來,“一帶一路”開啟了一個“共贏主義”的時代。要在“一帶一路”中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企業踐行好海外責任至關重要。
2005年,印度洋海嘯席卷東南亞各國,“卡特里娜”颶風給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等地造成重大損失。災難發生后第一時間,中國海油分別向東南亞受災國家和美國災區捐款12.5萬美元和80萬元人民幣,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
此后,踐行海外責任,幾乎年年都有新變化。
2006年,中國海油發布《生產經營型投資項目社會責任管理指導意見》,在生產經營活動快速走向全球的同時,也將履行社會責任的視野擴大到全球范圍,不僅關注各國的重大自然災害和民生疾苦,還為當地政府和百姓謀利益。
2008年,中國海油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承諾積極支持有關人權、勞工、環境保護和反腐敗四個領域的十項原則;2009年,中國海油積極參加聯合國全球契約“沖突地區負責任投資指南”的編寫并提出修改意見,開始在國際公共政策方面發揮作用。
沿著“一帶一路”漂洋過海的海油人,還在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什么是世界公民。他們中,有為了不影響鯨群活動而駛離作業點的船隊,有為欠發達地區提供醫療用品的海外援助團隊,還有為救治當地員工而募捐的“愛心接力小組”……
2013年,中國海油海外員工本地化率達到82%,這更需要中國海油在國際化進程中融入當地社會,實現海外企地共建,塑造央企形象。
在伊拉克,中海油服中東公司為每位當地員工設計職業晉升通道;在印尼,海油駐地企業與UNILA醫學院合作,為當地600多人免費提供體檢和醫療診斷;在烏干達,為當地失學青年搭橋鋪路;收購尼克森后,延續該公司的資助傳統,積極參與社區建設。
歷經多年世界公民實踐,中國海油的“雙贏”理念與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已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張“名片”,足以讓“一帶一路”上的能源之旅暢通無礙,直達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