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核在運核電機組完成47項安全改進
中廣核在運核電機組完成47項安全改進

文章來源: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6-03-11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三次提到“核電”,對我國核電發展提出了殷殷盼望。“核電行業對核電安全的敬畏和守護,是總理得以贊譽和期許的基礎和底氣,也是我今年呼吁確保核電基荷運行的重要出發點。” 正在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賀禹告訴記者,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核安全重于泰山,“十二五”以來,通過持續的安全改進、系統的自主創新、完善的安全管理,我國核電企業的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
核電安全保持世界先進水平
隨著2015年實現5臺核電機組并網發電,目前中國廣核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在運核電機組達到16臺,總裝機1709萬千瓦,在保持我國最大核電運營商地位的同時,成為僅次于法國電力集團(EDF)、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美國愛克斯龍(Exelon)電力公司、韓國水利原子能公司之后的全球第五大核電企業。
在規模不斷壯大的同時,中廣核安全運營業績也持續向好。2015年,中廣核投運3年以上的成熟機組(大亞灣核電基地6臺機組)65.3%的WANO(世界核運營者協會)指標進入世界前1/10的優秀水平,投運3年內的新機組71.9%的WANO指標進入世界前1/4的先進水平。嶺澳一期1號機組連續安全運行超過3500天,長時間位居全球同類型60多臺機組第一位。“連續多年良好的運營業績說明了我們有能力保證核電安全運營,也表明中廣核的安全運行水平已經保持在世界先進水平。”賀禹表示。
賀禹介紹說,2015年中廣核各在運核電基地均及時在網站公開了運行事件、運行指標、環境監測、三廢管控、輻射防護等數據。“我們2015年所有在運核電機組發生了不到10起0級事件,遠低于國際上平均每臺10次/年的0級事件頻次。”賀禹介紹,國際原子能機構制定的國際核事件分級表共分為7級,其中1-3級為事件,4-7級為事故,0級事件為國際核事件分級表以下事件,從安全角度無需考慮,不會影響核電站的安全運行,僅供糾正偏差和經驗反饋。
在建核電機組完成28項安全改進
我國核電具有起步晚、起點高的后發優勢,在運、在建核電站均采用了較美、日等國家更加成熟和更先進的核電技術,固有安全性更高。2011年以來,結合福島核事故的經驗反饋,我國核電企業對在運、在建核電站持續開展了安全改進,以提高安全水平。
據介紹,中廣核針對在運電站制定了福島核事故后的安全改進行動計劃,包括補水改進、防水封堵、配置移動電源、移動泵、升版應急響應規程等短期安全改進項目,以及嚴重事故的預防和緩解、外部事件概率安全分析、提高核電廠應急響應能力等中長期改進項目。目前,已經按計劃完成47項改進行動。
作為福島核事故后安全改進項的行動之一,中廣核承擔的核電站非能動應急高位冷卻水源系統已于2014年12月通過驗收。該系統在核電站發生超設計基準事故工況下,可將高位水源的儲水以自然重力方式引入輔助給水系統或乏燃料冷卻系統,對其進行非能動補水。該系統的成功研發,使我國核電站安全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與此同時,中廣核還對在建核電廠開展了28項改進項目,目前已全部按計劃完成。
創新推動核電技術安全持續提升
2015年,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范機組分別在福建福清和廣西防城港開工建設。“華龍一號是我國30多年核電發展的集大成者,經過集成創新,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有了較大提升。”
“目前國際上安全標準最高的就是美國和歐洲,而我國是二者融合取其高。”賀禹介紹,以華龍一號為例,其采用的“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理念,采用177個燃料組件的反應堆堆芯、三個獨立的安全系列、單堆布置、雙層安全殼,全面平衡貫徹了縱深防御的設計原則,設置的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等,安全和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水平。
賀禹介紹,以雙層安全殼為例,華龍一號可抵御大型商用飛機撞擊,大自由容積,從而提高設計基準事故和嚴重事故下的安全性。“華龍一號”采用了能動與非能動結合的技術,如果發生嚴重事故,可連續提供72小時冷卻,確保反應堆置于安全狀態。
近年來,中廣核不斷創新,形成了一大批對提升核安全有積極意義的重大創新成果,包括被譽為核電站中樞神經的核安全級數字化儀控系統(DCS)——“和睦系統”;被譽為核電站心臟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控制棒驅動機構;以及大大提高核電站應對極端自然災害能力的核電站非能動應急高位冷卻水源系統等。其中,“和睦系統”的誕生,讓中國成為全世界第四個有能力生產核級DCS的國家。
此外,中廣核立足于提升核電站的安全性,提前布局先進核能系統。2015年底,中廣核自主研發的ACPR50S海上小型堆被納入國家能源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賀禹介紹, ACPR50S采用全非能動安全系統設計,事故情況下不需要廠外電力,7天內可不需要人員干預,半潛式深吃水設計,充分利用海水作為最終熱阱并提供天然的輻射屏蔽,可有效避免由于冷源損失造成類似福島事故的嚴重后果。3月9日,中廣核還與中國科學院簽約,合作推進最新的ADANES先進核能系統的研發。
為了更安全,中廣核在深圳建設了目前全世界最先進的大型綜合熱工水力與安全實驗室,面向第三、四代先進核電站的研發,從事實驗研究和工程驗證實驗。“譬如我們華龍一號機組使用的核燃料組件、控制棒驅動機構等,都要在這里經過驗證,符合設計要求后,獲得國家核安全局認可才能使用。對于安全,絲毫馬虎不得。”賀禹強調說。
大亞灣核電基地培訓資產高達20億元
“核安全是全過程、全方位的安全。為了更安全,我們一方面通過核安全文化建設,讓安全成為從業人員自覺的行動和心中默認的假設,任何時候都始終將安全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不斷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升其從業技能。”賀禹表示。
據賀禹介紹,在安全培訓方面,中廣核可謂不惜重金。在大亞灣基地技能訓練中心,有一個深達十余米、清澈見底的水池,它是用來培訓核電站換料操縱員的模擬換料水池,也是國內唯一一個核燃料操作員培訓設施。其造價高達2億元,在世界也僅有2個。它的建成,結束了核燃料操作人員以往必須送至國外培訓的歷史。
據賀禹介紹,作為中廣核培養核電人才的大本營,大亞灣核電基地僅用于培訓的固定資產就高達20億元,核電站的工作人員要在這里培訓并通過考試后才能持照上崗,且每年還要接受復訓,終生都要不停地進行培訓。
“核電站工作人員的培訓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嚴格的職業培訓了,成本高、時間長。”賀禹表示,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核電站主控室操縱員,也要經歷4至5年時間,其培訓成本相當于培養一名戰斗機飛行員,而要成為高級操縱員,則需要花費6至7年的時間。
“唯有安全的核電站才是經濟的核電站,在任何情況下,安全都必須處于優先位置。安全永遠是核電企業的‘安身之基,立命之本’,也是我們最大的社會責任。一直以來,我們都以如履薄冰的心態,敬畏核安全,守護核安全。”賀禹強調,“我們有信心保證核電的安全運營,貢獻出更多安全、清潔的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