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發布時間:2016-03-14
2013年,成功開發大型液化工藝技術,完成國內液化技術的破冰之旅;2014年,CGTank技術的天津浮式LNG(液化天然氣)兩座3萬立方米儲罐順利升頂;2015年,LNG接收站技術三項核心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多項成果被譽為國內及國際LNG行業的“里程碑”……這些技術是如何煉成的?目前,記者到中國海油所屬氣電集團技術研發中心采訪,一探究竟。
創新實踐,“氣”場十足的實干家
走近技術研發中心,記者強烈感受到這支LNG高新技術隊伍的強大“氣場”。這種氣場,來自于研發團隊對核心技術的精準把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天然氣液化技術一直被歐美國家壟斷,氣電集團在那段時期飽受國外公司壟斷帶來的高價格和強束縛之苦。氣電集團管理層深刻認識到,核心技術開發必須以我為主,精準把握,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
為此,技術研發中心主動擔當起國內首個大型天然氣液化技術研發的重任,帶領國內頂尖科研院校和設備制造廠商,成功完成了大型液化技術和配套國產設備的自主研發,一舉使海油成為世界第五家掌握大型天然氣液化技術的公司,也讓海油日后在海外資源獲取時能挺直腰桿。
這種“氣場”,更來自于科研人員雷厲風行的實干實踐。在技術研發中心,有一個特殊的團體,成員大多為女同志,她們是LNG接收站設備組的科研工作人員。在首席工程師陳峰的帶領下,她們七年來先后承擔了45項科研與工程設計業務,在接收站關鍵設備國產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陳銳瑩是其中一位技術骨干。在天津LNG接收站3萬立方米儲罐項目上,她第一個要求下基層,白天跟著男同志下工地,晚上在宿舍挑燈工作,被同事稱為“工作狂人”,在現場工作210天,完成各類文件50余份,累計8萬字。正是她們的這種實干精神,助力天津LNG儲罐接收站項目支持任務圓滿完成,實現降本增效300萬余元。
創新思維,“氣”宇軒昂的踐行者
用“超博”的話來說,技術要領先,一定要想到別人前面,才能走到別人前面。技術要真正發揮效益,必須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工程化優勢。
“超博”是同事們對LNG儲罐方向帶頭人張超博士的親切稱呼,不僅因為他是博士,更由于他總是不斷超越,不斷超前。
作為研發中心最年輕的首席工程師,他帶領儲罐核心團隊在短短兩年內攻克了大型LNG全容儲罐技術。不過在他看來,技術研發不能囿于對技術開發本身的盲目崇拜,而要將技術工程化,才能發揮技術最大優勢。
國內新技術的研發成果固然可喜,但在市場信任度上仍難以和國外同水平相對成熟的技術相抗衡,給國內新技術產業化帶來重重阻礙。
將新技術變為工程化的現實尤其需要大膽創新,更需要公司上下一心為技術工程化共同努力。面對質疑,總公司、氣電集團領導給予了大力支持,研發中心領導和儲罐團隊立下軍令狀,首個采用自主技術的天津LNG項目2座3萬立方米儲罐項目順利實施、順暢運行。創新之路不斷前行,采用自主技術的福建莆田接收站2座16萬立方米儲罐正在加緊建設中。
在“超博”團隊項目推廣成功案例的激勵下,LNG加注技術團隊、甲烷合成技術團隊都先后積極踐行工程化,在研發同時積累產業化能力和資源,盡可能快速推動技術優勢轉化為工程化優勢,形成一股踐行技術工程化的蔚然之風。
創新精神,生“氣”勃勃的弄潮兒
技術研發中心現有研究人員154人,平均年齡僅為32歲。其中,“超博”儲罐技術團隊最大者不過34歲,最小者才剛過22歲。年輕,是研發中心團隊的鮮明標簽,充滿了朝氣蓬勃的創新精神。在技術研發中心的辦公室,燈光經常亮到很晚,里面一直充滿生“氣”,大家幾乎每天都要在這里進行頭腦風暴。
這段時間,技術研發中心儲罐技術團隊的青年骨干討論液化天然氣儲罐技術研究的新方向:“LNG會不會有其他的存儲方式?比如將它再壓縮十倍,由液態轉化為固態?”管輸團隊的年輕工程師還在研究“東南沿海管網交錯、氣源條件復雜的情況下,如何調度才能新增管輸能力?”有人奮筆疾書演算數據,有人開動大腦思如泉涌,朝氣蓬勃的干勁兒處處流露,大家沉浸在新技術研發的思維火花中,早已忘卻夜色漸深。
“中心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廣闊舞臺,年輕人也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推動產業不斷創新,并樂在其中,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研發中心主任單彤文欣慰地說,“我們的團隊心往一處想,力往一塊使,共同把液化天然氣技術做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這種狀態非常難得,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