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借助重大工程建立完善人才培育機制
航天科技借助重大工程建立完善人才培育機制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6-05-19
前不久,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0所“高精度微小氣體流量測量新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是該所再次獲得的國家級科技獎勵獎項,也是“十二五”期間甘肅省內獲得的唯一一項國家技術發明獎。
近年來,該所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獲得國家支持,僅去年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就有6項。在這些重大獎項的背后,是何種力量推動著該所在技術創新的大道上走得更快更穩呢?
“技術創新離不開人才,人才的成長是我們發展的基石。在這方面,我們結合自己的人才特點,通過重大工程實踐,培養了一支極富創新和戰斗力的技術尖兵隊伍,讓我們有信心打贏新技術研發的攻堅戰。”該所所長張偉文說。
為了達到人才和成果的“雙落地”,該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措施。對內,該所以月球探測、北斗導航等國家重大專項工程為依托,以電推進系統、高精度銣鐘、月球樣品封裝裝置、電場測量儀等核心產品及項目為抓手,以引導人才干事業為目標,出臺了配套政策。
該所還以崗位體系重構為契機,建立了技術職稱、行政職務、社會榮譽、專家培育等不同的成長發展通道,形成了科技人才培養體系。
對外,該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平臺,幫助承擔重大工程項目的青年人才開展學術技術交流;設立了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與清華、北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1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借助社會人才優勢和學科優勢促進所技術創新。堅持追蹤國際先進技術發展趨勢,與國際科研機構合作,建立了中意電推進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僅去年就邀請了20余名外國專家講學,選派了30余名技術骨干出國培訓、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有了良好的人才管理機制和人才成長平臺支持,該所圍繞“出人才、出成果”等主題,堅持用事業凝聚和鍛煉人才,通過“騰位子、壓擔子、扶上馬、送一程”,將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推到關鍵科研項目最前沿。
該所發揮青年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強的優勢,放手讓青年科技人才參與重大工程實踐,形成了“工程每推進一個階段,人才跟進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循環。
目前,該所涌現出了以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者、國家科技專項專家、各級學術帶頭人為代表的優秀科技人才。該所還在“十二五”期間,通過推行“名校計劃”“百名博士”引進計劃,使人才隊伍的年齡、學歷和知識結構得到優化,人才隊伍質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為留住人才,該所積極應對青年人才的發展訴求,堅持政治待遇、推舉專家、職稱評聘、培訓深造、榮譽獎勵“五優先”,在事業、住房、團隊業績績效評價、利潤回饋等方面出臺了相應的激勵政策,突破了西部地域對高層次人才、領軍人才引進的局限,培育了優秀的科技人才梯隊。
今后,該所還將以發展戰略為牽引,統籌人才規劃,提高配置效能,充分利用轉企改制和重大工程實踐契機,進一步提升管理人員執業能力和科研人員科學素養,為該所宇航能力的提升和創新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