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東煤炭利用礦井水建32座地下水庫 相當于兩個西湖
神東煤炭利用礦井水建32座地下水庫 相當于兩個西湖

文章來源: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時間:2016-07-20
這里曾經黃沙漫野,這里曾經人跡罕至。現在,這里的烏蘭木倫河水涓涓流淌,驅車的兩旁卻是漫山遍野的綠意盎然,有種“綠色江南”的美感。這里就是地跨晉陜蒙三省區的神華神東煤炭集團,面積248平方公里,是一個年產量2億噸級的大型煤炭生產企業。這里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與毛烏素沙地過渡地帶,也是黃河上中游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這里的生態環境還很脆弱,放眼望去滿眼都是沙子,幾乎沒有一絲綠色。僅僅過了30年,這片荒涼的土地就變了,是誰改變了這里的一切?“神東人”翹著大拇指說:“是神東煤田的開采改變一切。”
誰都清楚,煤礦開采,一是井工,二是露天,無論哪種方式,都會對地下水資源形成破壞,都會對地表形態造成破壞,神東煤田如何破解這個難題?神東的同志說,他們用“三圈”加“三期”的防治模式,跳出了這個怪圈。所謂“三圈”防治模式,就是在礦區50公里范圍內的風沙區和水土流失區建設草灌喬相結合的生態防護體系,從根本上遏制風沙危害與水土流失,形成“外圍防護圈”;在礦井周邊區,建設喬灌相結合的水土保持常綠林,形成“周邊常綠圈”;在礦井生產生活區進行園林化建設,營造優美和諧的生產生活環境,建成“中心美化圈”。所謂“三期”防治,就是煤田采前、采中、采后“三期”進行防治的措施。采前,先期進行大面積治理,使區域環境具有抗開采擾動的能力。采中,通過創新井下開采技術,對開采中已經顯現出的地表裂縫、沉陷區段進行封堵,并進行一定的補種綠化植被,減少地面水土流失;采后,通過構建持續穩定的區域水保功能,種植沙棘等經濟作物,實現水土資源永續利用。
但是,生態環境治理, “錢”從哪里來?神東煤田建設之初就確定:每開采1噸煤就提取0.45元用于生態環境治理,到如今已經投入治理資金28.12億多元,完成治理面積達250平方公里,是煤礦開采面積的1.5倍。
礦區植被覆蓋率由開發初的3-11%提高到65%以上。當地農牧民的75萬畝耕地因生態、氣候改善而獲得穩定收成,并催生了林草綠化業的產業化發展,為地方群眾提供了50萬個以上的就業機會。
煤礦開采對水資源的破壞與浪費難題,神東人是這么破解的?我國煤礦開采每年產生的礦井水約80億噸,而利用率僅為25%,每年造成的礦井水損失量約60億噸。礦井水長期被視為水害,排到地表上不僅污染環境,而且很少被利用,大量地下水資源隨著煤礦的開采白白流失。
神東礦區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一邊是水資源稀缺,到處買水用于生產、生活;一邊是眼睜睜地看著寶貴的地下水從礦井內抽出,白白流失。如何解決這道難題?神東人想出了辦法,他們在地下建成了32座庫容總量近3000萬立方米,相當于兩個西湖容量的“地下水庫”。這些水庫猶如一座座地下“龍宮”,礦井水在“龍宮”內轉移循環,自然凈化,為民所用。這種全球首創的地下水庫就是利用超大工作面開采后所留下的采空區,轉移、儲存巖層滲水和井下開采產生的污水,并利用矸石和長距離流動實現自然凈化。之后,通過自然壓差供水,實現地面凈水零入井,地下污水零升井,集井下供排水、礦井水處理、水災防治、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六大功能于一體,使3000萬立方米水資源在采礦中得以保護,一年節省費用9.3億元。
神東人創造的這項分布式地下水庫技術,在2014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煤炭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2015年又獲得了中國專利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