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四院為航天員研制巡天“定心丸”
航天科技四院為航天員研制巡天“定心丸”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6-10-19
觀看了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景象的人們一定會注意到,火箭頂端有一個類似避雷針的尖塔狀裝置。這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自主研制、被稱為航天員“生命之塔”的逃逸救生系統,也被大家習慣性稱為“逃逸塔”。
逃逸系統承擔著航天員安全救生使命,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必須突破的三大技術難關之一。
四院員工主動請纓,從零開始,克服重重困難成功研制的逃逸救生系統,為航天員放心巡天提供了安全保障,使這項最具影響力、最具代表性的國家高科技實踐活動更加完美。
逃逸塔性能特殊,技術復雜。在我國掌握這項技術之前,國際上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可以實現這個功能。
1994年,四院科技人員出訪俄羅斯時,第一次看到了逃逸塔。俄方提出了高額要價,而且只提供產品,核心技術、設計軟件嚴格保密。
不甘受制于人的中國航天人決心自己開發設計逃逸系統。從那個時期走來的四院職工都不會忘記那一個個心血與汗水交織的日夜,那一幕幕成功與失敗角逐的場景。
1995年4月19日,外形最大、結構最復雜、研制難度最大的主逃逸發動機,首次熱試車點火后不到1秒鐘,高燃速火焰瞬間將4個前置噴管彎管部分全部燒穿,試車臺成了一片火海。多少人的心血,頃刻間付諸東流。
面對挫折,堅強的中國航天人沒有退縮,他們連夜召開故障分析會,成立了十多個工藝技術攻關小組,一場“攻關大戰”在古都西安悄然打響。
經過攻關,四院科研人員找到了新的絕熱材料和成型工藝,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關,創造了10多項中國乃至世界之最。
1998年10月19日,在全面考核神舟飛船應急救生系統綜合能力的逃逸救生試驗中,四院研制的幾種型號、多臺發動機均按指令點火工作。
一位來華講學的俄羅斯專家了解到中國自行研制的逃逸塔后評價說,中國航天人研制的逃逸發動機質量可靠,比俄羅斯的水平更高。
為了確保任務成功實施,四院對逃逸固體發動機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改進、技術攻關和試驗驗證工作,對發動機關鍵部件材料進行了改進,經過反復試驗驗證,性能完全滿足要求。
四院將逃逸主發動機金屬殼體圓筒由此前的板材卷焊成型工藝,變成了鍛件旋壓成型工藝,產品可靠性及安全性大大提高。四院還對關鍵工藝進行了改進,大大提高了混合工藝過程的安全性,提高了產品質量的可靠性。
此外,四院采購的一批高精尖新型數字化設備,特別是高精確度的高能射線探傷儀的使用,也為保證神舟產品質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