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家電網公司 發布時間:2016-11-30
截至今年11月1日,藏中電網通過青藏聯網工程累計外送電量達10.3億千瓦時。其中,2015年送出電量3.32億千瓦時,2016年送出電量6.98億千瓦時。隨著青藏聯網工程外送能力逐年提升,西藏富余電力外送得到可靠保證,青藏聯網工程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近年來,由于西藏水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的大力開發,清潔能源比重不斷增大,加之西藏電網夏豐冬枯、季節負荷特性、本地消納能力有限等因素,豐水期電力消納矛盾突出。
2015年6月1日,青藏聯網工程實現歷史性電力外送,西藏清潔能源首次參與西北區域電力平衡,西藏電網與青海電網實現電力互濟。“藏電外送使西藏清潔能源融入到全國電力能源大市場、大流通、大交易中,實現能源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為西藏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西藏建設成為西電東送能源接續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西藏電力交易中心主任簡曉彬說。
被譽為電力天路的青藏交直流電力聯網工程東起青海西寧,西至西藏拉薩,全長2530千米,是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的交直流輸電工程。作為連接青海和西藏的一條能源大動脈,它徹底解決了西藏冬季枯水期嚴重的缺電問題,為西藏地區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強的能源保障,又可在夏季將西藏中部的富余水電輸送至青海電網,使西藏地區的水電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
數據顯示,在國家電網公司、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西藏電網通過豐枯互濟實現送甘肅電網4.63億千瓦時;通過北京電力交易平臺掛牌交易實現送京津唐1.05億千瓦時;通過“省間日前、實時交易”實現送陜西電網1.29億千瓦時;通過低谷水電實現送華北1.27億千瓦時;通過電量互濟送四川電網0.51億千瓦時。
雅魯藏布江可謂藏族的母親河,她似一把利劍,將巍峨的喜馬拉雅山攔腰切開,形成著名的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造成獨特的“水氣通道”,為高山阻隔、地理環境封閉的西藏高原打開了一扇南大門,溝通了青藏高原和南亞次大陸,將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引進西藏,不僅滋潤了干旱的西藏高原,還像一股永不枯竭的乳汁,撫養了藏族人民。
如今,人們從西寧到拉薩,坐火車要一天一夜,乘飛機約需兩個小時。而經由電力天路,強勁的電流從西寧到拉薩,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奔流不息的雅魯藏布江水,在水輪機組的作用下,化作無盡的電能,為西藏人民帶來了嶄新的生活。當人們試著把雅魯藏布江的美景放入時代的脈絡中細細品味,便能發現,擁有與眾不同自然和人文之美的雅魯藏布江,從與世隔絕到人聲鼎沸,時間尚不及百年,腳下的民眾卻已在潛移默化中悄然改變。
位于南迦巴瓦峰山腳下的直白村,是人們仰望海拔7782米的處女峰的最佳地點。村民卓嘎很為自家旅店的觀景房自豪,他打出的廣告語是“躺在屋里看雪山”。“以前我們這個村還沒通電,經過這里的游客能住下的很少。后來每戶人家都通電了,我們的生活設施改善了,來這里住的客人也越來越多。”卓嘎指著遠處的輸電桿塔說,“就是這些電線為我們送來了溫暖和光明。”
西藏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2.1億千瓦,是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接續基地,雅魯藏布江干流巨大水能資源為藏電外送提供了可靠保障。裝機容量51萬千瓦的藏木水電站地處山南地區,位于雅魯藏布江中游,這里河谷開闊,是西藏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山南地區是西藏最早掌握墾荒種地、水利灌溉、燒制陶器等技術的地區,產生過西藏歷史上許多項“第一”。如今,藏電外送又創造了新的歷史。華能西藏雅魯藏布江水電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藏木水電廠副廠長王松林告訴記者:“2015年,藏木水電站通過青藏聯網工程送出電量近3億千瓦時,2016年送出4.5億千瓦時。冬季枯水期當地水電出力不夠,必須依賴區域外送,從青海送電到西藏;到了夏季豐水期,我們更需要聯網工程把西藏的水電送出去,提升經濟效益。”
伴隨藏電外送成為常態,如今的西藏正依靠水電資源實現綠色崛起。“電力天路對積極推動我國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滿足青海、甘肅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助推青海、西藏、甘肅三省區地方經濟社會健康穩定和諧發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全國能源互聯網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青海省發改委能源局局長郭順寧表示。
截至11月23日,西藏電網今年外送電量再創歷史新高,通過青藏直流、川藏聯網累計跨省跨區外送電量8.7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5%。2015年6月至今累計藏電外送12.05億千瓦時。預計到2020年,西藏電網將首次實現電力大規模外送,做到豐水期不棄水,枯水期不缺電,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