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遼河油田三大技術破解低成本勘探難題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三大技術破解低成本勘探難題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6-12-16
12月13日,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計算所曙光潛山處理攻關項目組組長孫晶波坐在電腦前,對曙光地區地震老資料的近地表模型進行反復調整。為了把近地表吸收補償技術更好地應用于地震資料解釋,他們已持續進行了一個多月。
地震資料是油田勘探開發的基礎。油田開發進入中后期,由于油井打得比較多,通過三維地震資料結合大量鉆井資料就可以詳細地做出解釋,對于尋找油藏剩余油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地震處理技術是把地震原始記錄經過技術處理變為地質人員可用的地震剖面,指導油田進行綜合地質研究。
“如何應用好技術,解決勘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是一門學問。”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計算所副所長柳世光說。以往油田更多的是通過采集新的地震資料指導油藏勘探開發。然而,在低油價下,一方面是面臨著新的地震資料采集投入多、成本居高不下的壓力,另一方面是老資料潛力尚未充分挖掘。如何解決兩者矛盾?
“沒有‘新米’,就在‘陳米’上下功夫。”柳世光做了一個形象比喻。近年來,遼河油田技術人員不斷加強基礎物探技術研究,充分挖掘老資料潛力,開發出適合遼河地質特點的處理技術,將創新應用高精度表層靜校正、近地表吸收補償及OVT域處理三大地震關鍵技術,作為破解油田低成本勘探開發難題的新突破口。
高精度表層靜校正技術就像給地震波“校正時差”。由于地表高程和近地表風化層的厚度、速度等變化,造成地震波在不同位置穿過表層的旅行時間不一致,影響地震波的同相性。遼河油田技術人員針對不同的油藏特性,不斷調整模塊和參數,通過這項技術的應用有效增強了地震反射信號的同相性,大大提高了地震資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近地表吸收補償技術是給地震波做“數據還原”。近地表風化層比較松散、彈性差,地震波穿過后,高頻信號衰減嚴重,且發生頻散,會降低地震的分辨能力。通過表層吸收補償,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復地震波高頻成分,提高地震的分辨率。2012年,遼河油田將這項技術成功應用于清水地區,使資料分辨能力提高20米,為這個區域的地質研究提供新的數據支撐,有效推進了清水地區勘探開發進程。
OVT域處理技術是針對地震數據處理科學的“分堆方法”。在OVT域內,地震數據空間分布均勻,且包含方位角等豐富信息,有利于改善處理成像質量和后續的地震成果應用。近兩年,遼河油田將這項技術應用于“兩寬一高”地震資料數據處理,在雷家、紅星等地區得到廣泛推廣,為這些區域的地質綜合研究提供有效指導。
目前,這三項關鍵處理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在大民屯、清水、外圍等地區均取得較好的效果,成為老油田上不斷挖掘老資料潛力、實現技術創效的又一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