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家電網公司 發布時間:2017-02-21
鄉鎮供電所是電網企業營銷業務執行的最小單元,也是直面市場、服務億萬農村客戶的最前端,關乎農民增收、農業增長和農村穩定。2017年,面對新形勢、新業務,國家電網公司提出要打造業務協同運行、人員一專多能、服務一次到位的“全能型”鄉鎮供電所,更好地提升供電服務能力。什么是“全能型”鄉鎮供電所?為什么要建設“全能型”鄉鎮供電所?它將給鄉鎮供電所建設,特別是農村發展帶來哪些新變化?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跟隨供電員工,走進了供電服務的最末端。
新農村呼喚新服務
2月10日是個難得的大晴天。凜冽的北風呼嘯著穿過丘陵,穿越平原,吹散了霧霾,重現了雙望鎮的藍天。第二天就是農歷正月十五,這個位于河北秦皇島盧龍縣的小鎮依然沉浸在過年的氛圍里。
雙望鎮魏家溝村,地處低山丘陵區,村民們的房子順著地勢一層一層地建在土坡上。在這幾層外觀差不多的磚瓦房里,有一戶人家比別人家高出了許多,房頂上40塊光伏板整齊排列,在陽光的照射下特別顯眼。記者跟隨上門來為光伏設備做維護的雙望鎮供電所員工一起爬上坡,來到了魏福成家。
2015年中旬,魏福成在女兒的建議下安裝了分布式光伏發電設備。40塊光伏板自“上崗”之日起就表現良好,平均每天發電50度左右。2016年一整年,自家的屋頂光伏發電不僅滿足了魏福成家的全年用電需求,多余電量上網后還賺到了16000多元錢。“加上養老金,夠用了!”魏福成笑呵呵地說。
“我們未來服務的分布式光伏家庭將會越來越多。”雙望鎮供電所所長張海杰頗有感觸地對記者說,“這些年,最深的體會就是農村的發展方式、村民的思維方式正在發生改變,我們的供電服務也面臨新的需求和變化。”
張海杰說得沒錯。2016年,國家電網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完成了3.6萬個小城鎮(中心村)電網改造、78.2萬眼機井通電、2.2萬個自然村新通及改造動力電任務。村村通電,農村的電氣化水平不斷提高,發展方式正經歷著巨大的變化。除了像魏家村這樣的分布式光伏的推廣應用之外,在廣大鄉鎮,電能替代推廣、高速公路沿線電動汽車充電樁快速建設,以及“互聯網+營銷”等帶來的服務方式的轉變,更給電網營銷業務執行的最小單元,也是直面市場、服務客戶的最前端的鄉鎮供電所提出了更高要求。
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布。其中就提到,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要“持續提高農業競爭力和綠色發展能力,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這是中央1號文件連續第14年聚焦“三農”工作,也成為新農村新發展的風向標,使供電服務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數目眾多的鄉鎮供電所,它們的發展事關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事關農村能源消費革命,而農村出現的新變化、新需求,對鄉鎮供電服務也提出了新要求,使打造具有更高服務水平的鄉鎮供電所勢在必行。
新服務急需新模式
從村民魏福成家出來,記者坐上了雙望鎮供電所的搶修車,來到了國家電網公司的一家“五星級”鄉鎮供電所——雙望鎮供電所。作為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的“臺區經理工作制”試點單位,雙望鎮供電所在實施該項制度以后,極大地提高了電費回收率、“兩票”合格率、搶修時限率、客戶滿意率。
在供電所3樓會議室,記者被一個彩色的沙盤吸引了。沙盤上用不同顏色的標記將整個雙望鎮供電所的服務區域分成8個部分,這就是供電員工所說的“8個網格單元”,每個臺區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以便于更加精確、快速、多樣地服務。通過建立配網運維、營銷服務、綜合管理三位一體的臺區經理隊伍機制,雙望鎮供電所構建起了以客戶為導向的服務體系,實現了真正為客戶提供“零距離”的服務。
營業班班長馮志明介紹說,將員工隊伍整合以后,村民的用電報修將得到更快速的響應,供電員工能夠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同時系統工單派到班組,避免了個人作業的風險,工作票也更加規范。
多年來,國家電網公司深入推進星級供電所建設工作,不斷提升供電所管理和服務水平,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記者了解到,在星級供電所創建的過程中,盧龍縣供電分公司通過優化設置、“一長三員三班組”、“網格化”管理單元的執行、現場標準化作業等措施,改變了以往個人包村的工作局面,破解了鄉鎮供電所管理瓶頸,使供電所成為服務地方發展的強力引擎。
然而隨著農村環境和形勢的變化,對供電所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正如所長張海杰感悟的那樣,鄉鎮供電所應該在國家電網公司的指導下尋求更高層次的發展。一方面,由于我國仍處于經濟深度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電網售電增速持續提升的基礎尚不牢固,高強度投入、成本剛性增長與電量增速趨緩、效益增長困難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對提質增效、嚴控經營風險提出更高要求,
需要電網企業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切實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作為電網最末端的鄉鎮供電所必然要順應這種新變化;另外一方面,隨著新農村用能、電力服務需求、用電方式的多樣化發展,對鄉鎮供電所的發展方式、管理理念、服務模式等將帶來全方位深刻影響,傳統的思維習慣和工作方式亟須改變,以市場為導向、客戶為中心的營銷機制亟待完善,智能、便捷、精準、高效的供電服務體系必須加快建立,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變粗放服務為精準服務,圍繞客戶的特質和要求推行價值營銷,更好地為客戶創造價值、讓渡價值,就成了鄉鎮供電所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
記者從國家電網公司營銷部了解到,國家電網公司一直十分重視鄉鎮供電所管理工作,通過“三集五大”體系建設,鄉鎮供電所綜合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已經有了新的提升。但是,鄉鎮供電所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管理基礎較弱、服務能力不強、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較多等問題,制約了鄉鎮供電所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在這樣的形勢下,積極推進供電所建設新模式,打造“全能型”鄉鎮供電所就成了必然。
新模式帶來新變化
那么,到底什么是“全能型”鄉鎮供電所呢?
在國家電網公司第三屆職工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暨2017年工作會議上,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舒印彪給出了答案:“要綜合考慮行政區劃、銷售電量、服務半徑、客戶規模等因素,因地制宜優化供電所布局和設置,完善組織架構和人員配置,實施差異化管控。改善生產條件,推進營配合一,打造業務協同運行、人員一專多能、服務一次到位的‘全能型’鄉鎮供電所。”
2月6日,國家電網公司2017年營銷(農電)工作會議再一次明確提出打造“全能型”鄉鎮供電所的要求。
如何具體解釋“全能”?
在采訪中,國家電網公司營銷部給出了進一步的答案。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國家電網公司將充分調動省、市、縣公司的積極性,明確各級對鄉鎮供電所的管理責任,理順市、縣公司對鄉鎮供電所的管理關系;因地制宜設置鄉鎮供電所,實施差異化管理,在業務上按照“末端融合”的思路,實行營配合一、開展新型業務;進一步加強鄉鎮供電所的組織建設、持續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改善基礎設施,確保滿足農村供電服務的需求。
可以看到,融合更緊密、業務更多樣、管理更科學、服務更有效、職能更豐富,成為“全能型”供電所的最大特色。
涉及到具體工作,一方面,國家電網公司將堅持提高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的原則,綜合考慮行政區劃、銷售電量、服務半徑、客戶規模等因素,因地制宜優化鄉鎮供電所布局和設置,完善組織架構和人員配置。另一方面,國家電網公司將全面推進鄉鎮供電所營配業務融合,推行集農村低壓配電運維、設備管理、臺區營銷管理和客戶服務于一體的“臺區經理制”;加強鄉鎮供電所對農村配電網規劃的支撐;研究拓展鄉鎮供電所業務范圍,在具備條件的鄉鎮供電所,逐步開展電能替代、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與服務、光伏發電等分布式電源及微電網的運維及代維等新型業務,加快“互聯網+”及電子渠道推廣,實現各項業務“一站式”服務。
除此之外,國家電網公司還對員工隊伍建設和基礎設施投入等方面作出了說明,提出建設復合型員工隊伍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等具體要求。
可以預見,隨著這種業務協同運行、人員一專多能、服務一次到位的“全能型”鄉鎮供電所的建成,鄉鎮供電所的發展將更上一層樓,不僅會實現人財物的高度集約,更能在精益管理、科學發展的基礎上,持續提升服務能力,使得服務方法更有效、服務響應更及時、服務手段更便捷,全天候、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將滿足廣大客戶的不同需求,釋放更強的服務能力,創造更大的服務效益。
未來,這些“全能型”供電所,就如同在電網的末端生長出了無數智能、敏銳、個性化的根須,這些根須將深深扎根于廣袤的中國大地之中,為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新農村建設帶來強勁、嶄新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