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七號二度出征 天舟一號太空赴約
長征七號二度出征 天舟一號太空赴約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7-04-21
4月20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成功,奔赴正在太空遨游的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志在打通中國的天地運輸走廊。
20日晚7點41分,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收官之戰打響。被外界親切地稱為“太空快遞小哥”的天舟一號,在“座駕”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的護佑下,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載貨啟程。
長征七號和天舟一號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47次飛行。
天舟系列貨運飛船承擔著為未來中國空間站運送物資和在軌補加推進劑的重任。在軌補加推進劑俗稱“太空加油”,是后續空間站建造和長期在軌最為關鍵的技術之一。
貨運飛船由貨物艙和推進艙組成,有全密封、半開放和全開放3種構型。全密封構型的天舟一號長10.6米,艙體最大直徑3.35米,起飛質量達13噸,是我國目前體積最大、重量最大的航天器。
“天舟一號一次能送6噸多貨物上天,載貨比高達0.48。”飛船總設計師白明生介紹,載貨比數值越高,意味著貨運飛船運載效率越高。天舟一號的這一指標在世界現役貨運飛船中居于領先水平。
10個月前,長征七號首飛拉開我國空間實驗室任務序幕。這枚為發射貨運飛船量身打造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將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由8.6噸提升到14噸。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王小軍表示,可靠性達0.98的長征七號成功實現“零窗口”發射,讓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后續開展交會對接變得更為順利。
按計劃,兩個航天器將先后進行3次交會對接、3次推進劑在軌補加,并在空間應用和航天技術等多領域開展實(試)驗。
“我國計劃于2022年左右完成空間站的在軌組裝建造。天舟一號首飛任務成功后,將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勝利完成‘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二步’,對于空間站工程后續任務順利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雷凡培說。
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創建之年,毛主席為武漢長江大橋寫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豪邁詩句。當時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武漢長江大橋,成為我國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60多年后,中國航天人在天地間架起通往“太空家園”的運輸走廊,為空間站建設疏通道路。中國人的腳步在不同維度間穿梭,正朝空間站建設時代闊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