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突出主業做大做強的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
科技日報:記突出主業做大做強的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時間:2004-12-02
記突出主業做大做強的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
李紅
曾幾何時,計劃經濟的“寵兒”們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中舉步維艱。
改革開放,給民營企業以巨大的發展空間,有些企業短短幾年就在國際同行業中名列前茅。國企也能創造這樣的奇跡嗎?
11月下旬,記者在上海中國海運集團的采訪中,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七年跨越式發展排名躍居世界前列
中國的海運市場早在1992年就向國際開放,因此這個行業的國有企業也最早品嘗了市場競爭的“苦澀”。
中國海運集團組建于1997年7月1日,由原來上海、廣州、大連三個海運集團加上中海勞務、中交船業等五個企業組成。現在,它以集裝箱運輸為核心主業,發展壯大了油運、貨運船隊,形成了碼頭產業、現代物流、全球代理、工程勞務、信息技術等相關產業體系,成為國家的重要骨干船隊之一。記者聽到的幾組數字介紹可以說明問題:
總資產1997年為257億元,2004年為600億元;
凈資產1997年為100億元,2004年為300億元;
總收入1997年為67億元,2004年預計達到480億元;
稅前利潤1997年虧損1.84億元,2004年預計盈利85億元。
2003年,美國航運雜志將中海集團控股的核心船隊中海集運評為全球年度收入利潤率排名第一的船公司。
航運主業從“垃圾船隊”到全球市值排行老五
中國海運組建之初,業務主要是沿海石油、煤炭等運輸,遠洋業務比重很小,集裝箱運輸只有幾條小船,而且也因虧損正在退出。
集團總裁李克麟1997年上任。他的口號是:“不做航運以外的事,不懂的行業不進去”。他堅持多元化經營也要發展與主業相關的產業。
集團最重大的舉措,是確立將集裝箱運輸作為主業來發展,因為李克麟認準,網絡式經營的集裝箱運輸市場廣闊,會持續發展許多年,它不僅可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能夠促進集團的現代化管理。特別是,集裝箱運輸要求資金流量大,可以促進企業很快地發展起來。
集團組建之初,集裝箱船主要是舊貨船改造的,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垃圾”的船隊。
如今的中國海運,已經形成了一支由68艘具有4000TEU(標準箱)以上裝載能力的集裝箱船隊,其中10艘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8500TEU集裝箱船,另有8艘9600TEU集裝箱船正在建造之中,將于2006年開始陸續投入營運。今年6月船隊在香港H股上市,成為全球市值第5位的航運公司。
運籌帷幄反周期運作28天掙了6.5個億
“船向錯一度,陸上幾千里”。因此,中國海運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每一個重大決策都要經過多次論證才確立。為此,集團外聘了20多位同行專家做評估,以保證決策質量。“好的計劃來自不斷地修改、調整”,李克麟相信。而他們的效率并不低,航運界稱“中國海運集團的決策比民營企業都來得快”。
科學的決策機制,加上大手筆的“反周期的運作”,使集裝箱船隊實現了低成本、快速發展。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暴發,租船價格很低,中海集團在此時租進了大批低價優質集裝箱船。
2001年“9·11”事件后,航運市場一路下滑,造船價格十分便宜,中海集團趁機建造了大量的新船和大船。
2002年9月27日,美國西岸港因勞資糾紛宣布無限期大罷工,造成許多船舶滯留在港口,經濟受到嚴重損失,但中海集團的集裝箱運輸早就運籌預謀,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周期運作策略,28天掙了6.5億元!
盡“長子”職責確保煤電油運
海員“出身”的李克麟深情地談到,國企是“長子”,需要的時候,企業要以國家利益為重。中國海運用行動實現了“長子”的責任。
上半年,為確保煉油廠需要,集團從國外抽調運力參加國內原油駁運。
今年國內電力緊張,用煤用量大增,使運煤價格大大上漲。這時,有些船隊“見利忘義”而毀約。此時,中海集團卻將合同作為政治任務來完成,“哪個電廠沒煤了,船就開到哪里”。不僅保證固定投入300多萬噸運力,而且還從國外熱門航線上調回100萬噸運力,保證了1100萬噸合同煤的到位。為此集團全年經濟損失約37億元。
這是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的沖突嗎?“企業的誠信很重要,合同簽了就要完成”,李克麟說。
科技當先信息化提供技術保障
中海集團的信息系統,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神經系統”。
總裁李克麟坐在辦公室,就可了解集團國內各分公司、全世界各個站點的資金情況,因為集團已經建立了“全球現金結算網上銀行系統”。下屬企業與銀行之間的每一筆收支往來,集團結算中心都能掌握。
在這個系統上,集團內部調賬,1分鐘內就可搞定;在招商銀行系統內調賬支付,10分鐘可以完成;即使是跨行調賬,3個小時內肯定結清。
這個全國最早的企業“虛擬銀行”的建成,“是企業文化理念所決定的,因為集團從成立起就實行資金的高度集中管理”,集團結算中心副經理李劍對記者說。正常的生產經營資金,經理們完全有支配權,但非生產性的投資、贊助,即使是一分錢也要審批;超過100萬的大額支出,結算中心可以隨時監管去向。
此外,中國海運利用市場成熟的信息技術產品,以很小的代價,及時建立起保證集團經濟、安全、高效航運的五大系統:MIS(物流綜合管理信息)系統,TS(集裝箱運輸)系統、貨物代理系統、PMS(維修保養計劃)系統、船舶調度系統。
“背包的農民都知道,跟中國海運做生意,就要會電腦”,企管部的高工樂擇明說,因為集裝箱運輸流程已經全部電子化,“集團150億產值是在網上實現的,集裝箱運輸90%%是電子商務”。
中國海運領導十大“風險預控管理”措施,也包括了信息系統。今年,集團投入2300萬元在香港建立了“計算機信息系統備災系統”,后者保持與主體系統的同步運行。如果集團總部系統出現“不測”,備災系統可立即啟用,以確保集團經營管理的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