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同仁堂”百年老字號創出國際發展新模式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同仁堂”百年老字號創出國際發展新模式

文章來源: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發布時間:2004-12-13
“同仁堂”:百年老字號創出國際發展新模式
邊琪、黎政祥
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10月27號在香港大埔工業園區投入1.5億港元,購置一萬零七十平方米的土地,準備建立同仁堂海外生產、銷售、研發基地。這不僅僅是同仁堂成立335年來首次走出北京建設生產基地,還預示著同仁堂海外發展戰略的實施,形成海外生產、研發、銷售終端的整合的國際化經營的新模式。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總經理梅群:(接錄音)“九五”以來,同仁堂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F年銷售額50億元,實現利稅6億多元,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資產總額已近63億元,目前已建網點400多家,其中本市零售藥店61家,外埠藥店25家、店中店300多家,海外17家,遍布12個國家和地區。
許多老字號都面臨過現實存活難、現代發展難、走出國門難上難的三難境地?,F在年銷售額50億元、利稅6.5億元,并在國際舞臺上施展身手的同仁堂也曾面臨過將要倒閉的窘迫境地。(接總經理梅群錄音)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同仁堂和當時的許多國企一樣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遭遇困境。在財務方面,當時企業依靠銀行,債臺高筑,資產負債率超過70%,被銀行降為3B級企業;在庫存方面,結構不合理,有用的不多,沒用的不少;在市場經營方面,非常混亂,銷售企業賣產品,生產企業也賣產品。
科技支撐產品,質量支撐產品,誠信支撐產品,同仁堂的老人和新人都明白不保持傳統就沒有同仁堂,不實現現代化就發展不了同仁堂。現代化發展需要現代化的資本運營。1997年6月同仁堂組建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上市,募集資金3.54億元。2000年,同仁堂又從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出了科技含量較高,產品劑型新的1億元資產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上市,募集資金2.4億港元,成為全國首家使用同一國有資產進行二次融資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被證券界稱為“同仁堂模式”。目前,同仁堂集團已形成了以兩個上市公司為骨干,以資本連接為紐帶的十大公司的運營局面。(接總經理梅群錄音)前后兩次股改上市,不僅提供了發展急需的資金,也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同仁堂實現了從前店后場作坊式的生產向現代化大生產的轉變;從傳統企業向現代企業的轉變;從生產經營型向兼有資本運營型的轉變;從粗放管理向集約化管理的轉變。
人生自信兩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展望未來,同仁堂人信心百倍,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董事長殷順海說,有335年歷史的中國的同仁堂,必將成為世界的同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