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中鐵七年完成七大跨越 企業營業額年均增長近百億元
人民日報:中鐵七年完成七大跨越 企業營業額年均增長近百億元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04-12-15
企業營業額年均增長近百億元
中鐵:七年完成七大跨越
本報北京12月14日訊 記者王政報道:成渝線、成昆線、大秦線、蘭新線、京九線、南昆線、青藏線……提起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我國鐵路建設的累累碩果。50多年來,這只“鐵軍”新建、改建、擴建鐵路干線占全國鐵路運營總里程的2/3以上。
如今,這個曾主要依靠“兩條鋼軌過日子”的鐵路施工企業,公路、市政、城軌交通等領域的市場份額比重已達到78.2%。自1996年以來的7年間,中鐵工程總公司完成了“七大跨越”:企業總資產猛增,相當于自身再造三個“中鐵”;企業營業額和新簽合同額年均增長近百億元;2003年企業營業額突破700億元大關,今年有望突破900億元,成為中國建筑業“龍頭”;企業凈資產和員工收入實現了“雙翻番”;利稅總額增長了6倍;獲“魯班獎”殊榮居全國建筑行業之首……
7年七大跨越,源自中鐵工程人對市場的重新認識和全力開拓,更源于對陳舊觀念、落后機制的再造。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公司陷入了鐵路施工任務銳減、建筑市場“僧多粥少”的困境。“市場競爭既是挑戰,更是機遇,關鍵是能不能始終保持著敢于競爭、勇于跨越的進取精神!”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總公司黨委書記石大華認為,必須大力推進資產、組織、產品、隊伍“四大結構調整”,推動全員全方位走向市場。
為徹底治愈觀念陳舊、機制不活、負擔沉重等生存發展的“痼疾”,他們抓住與鐵道部脫鉤成為市場競爭主體的機遇,對原有9個工程局、3個工廠按照集團公司、股份公司的模式完成了改制掛牌;對16個集團公司、3個工廠、3個設計院、5個直屬單位和3個分公司實行了資產經營責任制。2002年初,總公司總部率先取消了機關干部的行政級別,首次進行了競聘上崗和職員考評認定。隨后在全公司推行了公開競聘、易崗易薪、績效掛鉤等措施,打破了干部工人界限,激活了選人用人機制。
憑借在鐵路行業積累的專業技術知識和過硬作風,中鐵工程在激烈的競標中拿下了北京地鐵、京珠高速公路、東海跨海大橋、桂林兩江機場、上海國際賽車場等3000多項國家重點工程,以及香港沙田嶺隧道、阿聯酋填海工程等500多項海外大型工程。在施工模式上,該公司已經由單純做活的“打工仔”,變成了樣樣在行的“大老板”,經營業務拓展到建筑工程上游鏈的設計、咨詢、項目開發及投融資業務,下游鏈的維修、養護和委托管理。在經營領域上,由國內拓展到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真正成為跨國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
建筑市場競爭激烈復雜,施工企業條件艱苦,隊伍高度流動分散,石大華書記認為,“企業要做強做大,不能僅靠幾個當家人,必須打造一批敢于競爭、善于競爭的優秀領導團隊,不斷探索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徑,構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先進的企業文化體系”。近年來,全公司先后選拔86名45歲以下的年輕干部進入中高層領導班子,800多名40歲以下的年輕干部走上了中層領導崗位。通過召開職工民主管理聯席會,舉辦“創崗建區”、“勞動競賽”、“創建學習型組織”等活動,錘煉和總結出了“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
面向市場轉換機制,打造優秀領導團隊和企業文化,造就了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今日的輝煌。今年初,他們又提出了進入國家培育的30—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進入世界企業500強的奮斗目標。中鐵工程人開始了新的征程。
靠新體制新機制做大做強(記者感言)
向機制要活力,向機制要市場,向機制求發展。中鐵工程總公司的經驗,值得國有企業學習借鑒。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大中型國有企業普遍擁有一支可以依賴的職工隊伍,形成了艱苦創業的優良作風,也具備了相當的技術能力,但為什么仍有一些企業經營陷入了困境?原因在于觀念陳舊,機制不活,負擔沉重,難以適應市場變化。中鐵工程總公司的實踐證明,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轉換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科技開發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的關鍵。國有企業只要積極推進體制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