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一院研發中心打造“知行合一”的創新團隊
航天科技一院研發中心打造“知行合一”的創新團隊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1-03-21
“工作四年多一直從事預研工作,但卻沒見過航天型號產品,感觸最深的是缺乏實際型號研制經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研發中心員工費智婷的這句肺腑之言,道出了該中心許多青年員工的心聲。不過,該中心正在積極改變這種現狀。前不久,該中心與一部簽署協議,首批五名青年員工從今年3月起到一部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培訓,費智婷正是這五名員工之一。
該中心成立僅七年時間,承擔著一院發展戰略研究、重點項目總體方案論證、關鍵技術攻關和總體共性技術研究等重任。該中心主任彭小波表示,作為一個專門從事技術創新的單位,必須培養一流的創新人才、打造一流的創新團隊。2010年,該中心領導班子調整以后,在加快青年科研人員成長成才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廣辟途徑——增添型號工作經歷
研發中心擁有一支平均年齡只有32歲的年輕隊伍。他們具有學歷高、理論素養高的特點。他們年富力強,創新意識強,但他們中的七八成人員卻缺乏型號經驗。“預研是一項前瞻性工作,容易流于提出一些思想、一些概念。”彭小波表示。
對此,大學畢業以后就直接進入該中心工作的張雯深有體會:“有時由于缺乏設計經驗,在項目論證時容易出現考慮不周的情況,對于工作開展感到力不從心。”張雯也是此次赴一部實習培訓的員工之一。
“一個人的成長不是在課堂完成的,必須在實際工作中鍛煉。”彭小波說,“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因此,該中心在一部等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交流合作,于是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該中心希望通過員工到型號研制單位實習培訓的方式,能夠在研發與工程之間實現人才培養的無縫鏈接,讓無型號經驗的一線研發人員熟悉型號研制生產的流程和環節。
該中心黨委書記沈汝源介紹說:“一院人力資源部鼓勵研發中心創新形式,與型號研制單位開展人才共建,使創新人才快速成熟、成長。我們準備用三年時間,讓研發中心沒有型號工作經歷的青年研發人員全都到一線去實踐。”
在該中心,還活躍著一支“影子部隊”。他們是由一群不在某個研究項目上、但是又對該項目特別感興趣的研發人員組成。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對該項目進行研究,論證研發方案。“如果把正式研究人員稱為‘國家隊’的話,那他們就是‘業余隊’,我們偶爾把‘國家隊’與‘業余隊’拉出來練一練,如果‘國家隊’輸給了‘業余隊’,那我們就要認真思考了。”彭小波笑著說。
此外,該中心還組織研發人員到211廠、天津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深圳航天創新研究院、華為公司、空中客車公司等系統內外單位進行實地考察學習,了解熟悉產品生產工藝,調研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機制,還在人才培養方面取經。
潛移默化——建立學習型組織
研發中心青年員工邵世剛說:“我們一天的工作是從一封郵件開始的。” 這封郵件,就是研發中心的“專業小貼士”。2010年初開始,研發中心推行“專業小貼士”,即中心員工輪流負責,將某一個專業知識點整理濃縮,每天一早通過內網發送到每位員工的郵箱。員工一上班打開辦公系統,首先看到的就是這封學習郵件。
作為一項已經堅持了300多期的工作,“專業小貼士”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在建立學習型組織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發人員不能夠閉門造車而不知道國內外熱點新聞是什么,我們希望通過每天早上5分鐘的學習,讓研發人員身居斗室而心知天下。”彭小波說,“現在研發中學科交叉應用越來越普遍,掌握一些非本專業的知識,也是培養復合型研發人才的需要。”
工作時還要修學分?對,這就是該中心為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主動學習而實行的學分制。沈汝源介紹說,中心規定,每一名員工每年都有一定的學分指標,獲得學分的途徑可以是參加講座、論壇、培訓,組織策劃培訓并提交講課資料,參加學術會議、發表論文等。按時完成學分者,年底將獲得獎勵;年度取得學分前10名,可一次性獲得獎勵。同時,未修滿學分者不得參加中心年終先進評選或其他榮譽稱號評選。透過學分制,該中心鼓勵員工主動學習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該中心還選拔青年員工給總研究師做業務助理,在實際項目工作中,讓青年員工擔當重要工作,加速青年人才的培養。同時,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深入開展了高校畢業生、成熟人才和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招聘工作。
打造國際一流是該中心“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與之相對應,該中心正在用實際行動在“十二五”期間努力打造一支國際一流的、知行合一的研發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