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油陸豐13-1油田控制成本保效益
中國海油陸豐13-1油田控制成本保效益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發布時間:2013-06-24
今年20歲的中國海油陸豐13-1油田,桶油成本已經接近同海域油田桶油成本均值的兩倍。高成本下,油田作業區一方面從大處著眼提高生產時率,追求產量硬效益,另一方面從小處入手降本增效,“挖一點兒是一點兒”,從而守住了效益空間。
直接作業費為何居高不下?
9577.6萬元!陸豐13-1油田連續三年直接作業費逼近1億元。老油田正面臨著成本帶來的生產壓力。
直接作業費為何居高不下,算算賬就知道了。
在直接作業成本中,維修費是大頭。老平臺設備老化,關鍵性設備維保頻次增加,一年設備的備品、備件就要花費500多萬元。設備生銹是常見病,以前“打短工”的防腐隊伍,現在變成常駐平臺的6人小分隊,一年的費用就要150多萬元。資料顯示,2012年的維修費要比2011年增加2000多萬元。
健康安全環保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早期平臺設計很多不符合新的要求,設備升級需要資金;現場處置突發性事件等工作都在平臺上開展,消防器材的維護、檢查、取證、培訓等工作都需要資金投入。
改善員工居住條件也需要投入。陸豐13-1平臺是個老平臺,生活設施簡陋,陸豐油田作業區維修經理左天慶告訴記者,今年生活區改造只投了30多萬元,改造不完的只能等到明年了。
海上油料費、化學藥劑費等,隨著老油田穩產難度越來越大,相關的費用都隨之增加。
小處著手,挖一點是一點
日本企業在成本管理上有句名言:干毛巾也要擰出一把水。曾經與日本石油企業合作多年的陸豐13-1油田,在降本增效上“小處著手,挖一點兒是一點兒”
作業區首先把挖潛的著力點放在油料上。撤臺關井需要回注柴油,以前一次回注120立方米,作業區與生產部配合,對高含水油井進行理論測算,現在一次回注柴油只需50立方米。生產系統設備和管線稀釋循環用柴油、海管置換用柴油都改用生產水,一次能節約60立方米柴油。按一年避臺四次算,一年能節約柴油520立方米,折合人民幣大約160萬元。
平臺原來用電給淡水加熱,現在安裝了生產余熱回收裝置,用溫度高的排海生產水給淡水加熱。以前,平臺使用三套水處理系統,通過調整水流參數、優化化學藥劑等措施,現在只需兩套水處理系統。僅此兩項,平臺一年就節約用電400多萬千萬時。
此外,作業區對鍋爐實施改造,全年省油1000多噸,按每噸重油價格5500元計算,每年節約500多萬元。
以小改小革為突破口,作業區嘗到了甜頭。現在,平臺上正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動員包括承包商員工在內的智慧,節約挖潛、降本增效。2012年,平臺共收集合理化建議30多個,其中一半以上已實施完畢。
保生產時率是最大的效益
與挖一點是一點的“芝麻”相比,作業區更看重“西瓜”——保生產時率,產量才是硬效益。
陸豐油田作業區經理譚四周說:“管理就是效益,通過軟管理,保證生產時率,在成本一定的情況下,產量越高、效益就越大。”
保生產時率,設備是關鍵。陸豐13-1平臺是亞洲最大的采油平臺,也是年齡比較大的平臺,很多設備的資料已經不完整,對設備壽命預估計不足,平臺預防性維修的工作量越來越多,尤其是關鍵性設備維保頻次逐漸增加,6臺發電機,原來一年一次,現在一年兩次。
加強油井的綜合管理。在新的調整井完井后,不急于投產,而是集中精力做好返排清井工作,把泥漿對油層的污染降到最低,保證生產工藝系統長期穩定;在生產過程中,把泵的排量控制在廠家規定范圍內,延長泵的使用壽命;利用每個避臺風的停產機會,測試、調節油嘴,確保發電機運行平穩。
強化油井工藝系統管理。油田綜合含水已經超過95%,生產措施增加以及化學藥劑注入,容易造成管線腐蝕,作業區利用每一個機會,對管線進行檢測,及時維修。
主觀能動性的增加,使油田生產時率有了保證。今年前5個月,生產時率達到98%,陸豐油田作業區生產經理楊浩波告訴記者,如果全年都能維持這樣的生產時率,油田有望實現超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