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三次采油驅油劑及使用技術獲突破
我國三次采油驅油劑及使用技術獲突破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5-01-31
我國三次采油驅油劑及使用技術獲突破
日前在京召開的“勝利油田石油磺酸鹽示范工程驗收會”上傳出消息,經過5年的研制開發,我國三次采油驅油劑及其使用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針對勝利油田油藏地質特征,經室內物理模擬驅油試驗證明,使用勝利石油磺酸鹽平均可提高采收率20個百分點。
此次通過驗收的“石油磺酸鹽示范工程”,是國家發改委委托中國石化進行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由勝利石油管理局承擔具體的科技攻關和項目建設任務。該項目已于2004年2月正式投產,并形成了年產2萬噸的生產能力。根據實驗室模擬結果,使用該產品及其獨有技術,每噸石油磺酸鹽可以提高原油產量130多噸;可以將高滲油藏原油采收率提高20%至30%。根據在勝利油田的工業試驗,10口油井平均單井日產提高了15噸,現在產量是使用該技術前的4倍。在項目驗收會上,專家認為這項技術方案和工藝比較合理、易于操作,技術成熟可靠,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裝置生產的產品經勝利油田二元復合驅、稠油熱采及低滲透油藏活性水驅現場應用試驗,取得了明顯的增油效果,并且由于石油磺酸鹽原料來自于自產原油,因此成本較低。
據了解,在原油開采過程中,初次采油一般依靠地底壓力讓原油自噴而出;此后由于地下壓力減小,不得不往地下注水將油驅出,稱二次采油。當前,我國多數油田處于二次采油晚期,每百噸采出液體中,含水量達95噸,綜合原油采收率只有30%多一些,60%多的石油仍然留在地下無法采出。因此,進行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是減緩中國多數油田衰老速度、維持中國原油穩產、減少中國對國外原油依賴程度的戰略要求。
石油磺酸鹽是三次采油工藝中較合適的表面活性劑,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隨著三次采油工程的發展,將需要大量的高性能、低成本的石油磺酸鹽。勝利石油管理局于1996年開始研發石油磺酸鹽生產工藝技術,1998年試驗成功。利用該技術建成的間歇生產裝置具有產品性能好、成本低等優點。評價結果表明,該產品可以使油水達到超低界面張力,與其他采油藥劑復配使用,可有效提高采收率。
連續法“2萬噸/年石油磺酸鹽工程”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計劃后,勝利石油管理局、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金陵石油化工設計院聯合對連續法生產工藝進行攻關,于2004年2月首次生產出合格產品。之后經多次技術改造,產業化裝置趨于完善,針對不同區塊的地質需要,產品逐漸實現系列化,使得勝利石油磺酸鹽在油田開發后期提高采收率上,具有更強的針對性、整體性和實效性。
三次采油一般采用往地下注入化學物質的方法。然而,傳統三次采油技術多數難以兼顧技術和成本,有的面臨原料短缺問題,影響了大面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