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網天廣四回工程:輸電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南網天廣四回工程:輸電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文章來源: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時間:2005-04-07
南網天廣四回工程:緊湊型輸電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經過一年多的攻關,南方電網天廣四回工程羅百段“高海拔緊湊型線路導線排列結構和布置”等九個專題研究成功,研究成果全部應用到了工程設計和工程建設之中,取得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線路自然輸送功率達132萬千瓦,較傳統型線路提高了35.34%;每公里少占走廊27.4畝,大大減少了林木砍伐、青苗賠償及房屋拆遷量,降低了工程造價;大大減少了電磁污染,導線下地面電場強度超過4千伏/米的高電場區寬度僅為15米,有利于電磁環境保護。
據了解,緊湊型輸電技術是通過減少線路電抗、增加容抗來提高線路自然功率,從而達到提高線路輸電能力的目的。目前,國際上掌握應用該項技術的僅有巴西、法國及美國和中國(俄羅斯在理論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其中巴西有一條世界最長的500千伏緊湊型線路。天廣四回500千伏輸變電工程羅百段緊湊型線路,西起500千伏羅平變電站,東至500千伏百色變電站,全長298千米,是我國第一次在高海拔地區采用500千伏緊湊型輸電技術的線路,也是第一次在長距離線路中采用緊湊型技術。為確保工程施工成功,2003年9月,超高壓公司工程聯合西南電力設計院、中南電力設計院、武漢高壓研究所、武漢大學等多個設計、科研、院校和制造企業,對高海拔緊湊型線路導線排列結構和布置、高海拔緊湊型線路外絕緣沖擊特性試驗、CZ8直線塔和CJ3耐張塔真型塔試驗等九個專題進行了研究應用。
據了解,該項目主要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和創新主要有三點:一是突破了傳統輸電線路的結構形式,通過改變導線布置方式,大大壓縮了相導線之間的距離(三相導線間距離由常規500千伏線路的12.5米,壓縮到6.7米),實現了線路的緊湊化。二是提出了在一定距離的三相線路之間增添合成間隔棒的方案,并成功地研制出符合工程使用要求的合成絕緣間隔棒,攻克了在相導線之間距離大大壓縮的情況下三相線路仍能保持導線相間安全距離的重大技術難題。三是通過多次試驗和計算,突破了現行《設計規程》中的部分規定,提出了緊湊型線路帶電作業技術和作業規程,解決了帶電作業安全距離縮小后,實現超高壓帶電作業的技術問題,使常規線路帶電作業項目在緊湊型線路上仍可以輕松實現。
有專家把天廣四回羅百段線路與國際上建設500千伏緊湊型線路最具代表性的巴西作了一番比較,發現:一是我國提高自然輸送功率的幅度達35%,巴西僅提高25——27%(清華大學按巴西提供資料計算所得);二是我國水平兩相導線之間的距離為6.7米,而巴西為9米,因而壓縮線路走廊寬度相對較多;三是導線下地面電場強度大于4千伏/米的寬度,我國是15米,推算巴西約20米,美國則達30米。由此可見,該項目緊湊型線路輸電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并將在今后的西電東送等工程建設中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