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鋼氧氣公司稀有氣體調試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武鋼氧氣公司稀有氣體調試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文章來源: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6-09-22
武鋼氧氣公司稀有氣體調試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9月15日,氧氣公司依靠自主的調試技術,首次在H臺6萬制氧機稀有氣體提取裝置上生產出氪、氙稀有氣體,純度一次性達到99.999%的國家標準,形成批量生產能力。這一調試方面的自主創新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為武鋼和我國今后大型制氧機生產稀有氣體提供了成熟的技術。
氪、氙稀有氣體的提取難度大,尤其是大型制氧機提取稀有氣體設備的調試,已成為世界上大型制氧機生產廠家亟待解決的難題。武鋼在引進德國林德公司H臺6萬制氧機的同時,一并引進了稀有氣體提取裝置。2006年初,在外方調試人員和難以達到生產需求的情況下,氧氣公司組織精兵強將展開了稀有氣體調試的攻堅戰,外方專家配合調試。
查漏,稀有氣體裝置調試的關鍵環節,要技術,還要有耐心、細心和責任心。調試人員利用核檢漏儀、毛刷、查漏儀對每個接頭點和近100根管道,一個個、一寸寸地查漏,再反復進行吹掃打壓。在一個多月時間里,共查出漏點30多處,并及時整改。
氧氣公司職工對故障的準確判斷與處理能力,讓外方專家折服。在一次調試中,出現了低溫輸送泵不能正常運行的現象,外方認為原設計無問題,我方提出,可能是氪管換熱器容量過小所致。經檢查確屬容量小,改用蒸汽換熱器后,溫度完全達到生產的要求。還有一次,氣體分離液位器出現測量不真實現象,外方要求計量人員檢查變送器,仍未排除故障;在聽取了我方增設加熱元件的建議后,一試,果然奏效。
氧氣公司調試人員結合現場生產實際,對“洋設備”存在的缺陷進行了60多項改進,部分工藝作了優化與創新。稀有氣體提取的原控制系統,不能與生產相適應,調試人員對計算機程序重新作了近20處修改,使整個氣體提取過程受控于新的自動控制程序。原設計中,原料缸自動閥門達不到工藝要求,為杜絕提取過程中稀有氣體的泄漏,他們對14個閥門選用了操作便捷、防漏效果好的開關系統。
調試終于成功了,稀有氣體裝置投產了,林德公司調試專家邁勒評價說:“H臺6萬制氧機的調試技術,是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