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鉆井工程新技術支撐油氣生產
中國石化鉆井工程新技術支撐油氣生產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6-12-07
中國石化鉆井工程新技術支撐油氣生產
近年來,中國石化總部科技開發部圍繞中國石化油氣資源戰略,積極組織開展系列技術攻關和成果推廣應用,取得明顯成效,鉆井工程技術創新力度和技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部分技術成果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地質導向鉆井技術研究”是勝利石油管理局鉆井工藝研究院承擔的“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復雜油氣藏鉆井關鍵技術及裝備”的主要研究內容,也是“十五”期間中國石化科技開發部組織開展的“十條龍”科技攻關項目。目前已形成了以新型正脈沖發生器、隨鉆伽馬測量、隨鉆電阻率測量、井下智能數據控制平臺、地面數據處理技術和地質導向解釋平臺為核心的地質導向工藝和隨鉆測量儀器開發技術,完成了25口薄油層水平井的現場試驗,水平段井眼軌跡的平均油層有效延伸率達94.39%。總部科技開發部組織專家組對該項目進行鑒定認為,該項目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兩項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在2005年“十條龍”工作會上,“地質導向鉆井技術”被評為優秀成果并順利“出龍”。
為進一步發揮地質導向鉆井技術在復雜油氣藏開發中的技術優勢,2006年,科技開發部首次比較規模地組織江漢油田、江蘇油田和華東分公司推廣應用地質導向鉆井技術,以有效解決薄油層、巖性油藏、邊底水油藏、邊際油藏等復雜油氣藏的開發問題。
江漢油田以往大斜度井的施工主要考核工程中靶,現場施工時難以根據地質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只能按最初地質設計人員預測的情況進行施工,產生的結果往往是不能夠最大化地穿遇油層,降低了鉆探效果。在以往所鉆鄰井均未獲工業油氣情況下,他們在王57斜6井應用地質導向技術,最終使該井在104米大斜度靶區段鉆遇油層21.8米(垂深5.4米),獲日產油18噸,已累計產油1200噸;另一井鉆射孔投產后,目前日產油12噸。
江蘇油田在對各區塊進行認真篩選,2006年6月,永7平1井的部分井段推廣應用地質導向鉆井技術后,平均日產25.41噸,是永7塊油井平均產量的2.88倍,為今后進一步大規模推廣該項技術積累了經驗。
塔河油田南緣鹽體分布區周邊獲得油氣發現,預示塔河油田南緣登記的鹽體分布區的鹽下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由于鹽膏層具有“溶、縮、塌、脹、漏、卡、噴、損”等不利特點,尤其是鉆開井眼后鹽膏層蠕動常造成井眼失穩、卡鉆、固井后擠毀套管等事故,導致井下事故頻繁、鉆井完井技術復雜,給鉆井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嚴重威脅鉆探目的的實現。
為進一步提高鹽膏層鉆探水平,科技開發部組織西北分公司、勝利油田和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在對已鉆井的工藝技術進行總結和充分調研塔河南緣穿鹽膏層井現場施工情況基礎上,開展了系列技術攻關。建立了塔河地區南緣三壓力剖面及鹽膏層鉆井液密度模板,形成了塔河地區南部鹽體分布區井身結構系列與配套鉆井技術、適用的承壓堵漏工藝技術以及適合塔河地區鹽膏層的固井工藝技術,形成了一套適合塔河油田南緣鹽膏層安全、快速鉆井的配套技術。
目前,在塔河油田南緣鹽下深層奧陶系勘探中,系統推廣了鹽膏層蠕變規律與安全控制、井身結構優化、復合鉆井、欠飽和鹽水鉆井液、驗漏堵漏、擴孔工藝等研究成果。其中“專打專封”鉆鹽層技術,避免了裸眼打開不同的壓力地層,回避了提高上部低承壓地層的堵漏作業,基本滿足了勘探開發的需要。
新技術的實施,大幅度提高了塔河鹽層井的鉆井速度,平均鉆井周期為109.2天,比原來縮短近40天。塔河油田南緣鹽膏層奧陶系現已完鉆50口井,鉆井成井率達100%。至2006年4月底,塔河油田南緣鹽區就累計產油20.56萬噸,取得奧陶系鹽下勘探領域的重大突破,展現了塔河油田南部石炭系鹽體覆蓋區奧陶系具有較好的油氣勘探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