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國鐵建15項科技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
2006年中國鐵建15項科技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

文章來源: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 發布時間:2007-01-16
2006年中國鐵建15項科技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
2006年,依靠技術創新,中國鐵建全年共有54項科技成果通過省部級鑒定和評審,15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4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獎11項,其中金獎1項;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4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項;申請專利48項。
由中國鐵建十七、十二、十八局集團參建的膠新鐵路,中國鐵建十一局集團承建的揚州車站,中國鐵建二十三局集團承建的吉安陽明大橋,中國鐵建十四局集團承建的廣州軌道交通三號線廣州東站工程和中國鐵建十五局集團承建、中鐵建電氣化局集團參建的南京城市快速內環東線九華山隧道,獲得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
2006年,為進一步完善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科技創新體系,總公司研究制定了《總公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案》,設立了技術委員會、專家顧問委員會、專業委員會和工程實驗室。充分利用社會科技資源,聘用外部專家和技術人才為我所用,促進了技術創新向生產力的轉換。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加大科技開發力度,較好的解決了高原鐵路、高速鐵路、溶巖富水地質條件施工等技術難題,科技創新成效顯著。
中國鐵建通過參加第六次鐵路大面積提速準備工作,對既有線實施200公里速度級的提速改造,使鐵路既有線提速設計施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鐵建在高速鐵路建設上的系列技術創新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中國鐵建共承擔了時速350公里的72.6%的客運專線設計任務,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客運專線標準體系;在路基、橋梁、隧道、無碴軌道和四電的單項設計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鐵路設計、建造能力由每小時16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路基方面,針對不同地質條件和零沉降的要求,解決了軟土地基、黃土地基的基礎處理和零沉降的施工工藝。橋梁方面,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的基礎上,創新地設計加工了900噸箱梁的預制、提、運、架等設備和原位現澆的移動模架設備,架梁能力從140噸提高到900噸。
中國鐵建十四局集團在京津城際鐵路完成了我國第一片32米900T級雙線整孔箱梁的制造;中國鐵建二十二局集團京津城際的現場制梁采用整體綁扎吊裝入模新工藝,加快了進度,保證了質量;中國鐵建十二局集團在武漢天興洲大橋采用移動模架造梁技術,率先完成了第一孔客運專線鐵路箱梁的制造。
在隧道施工方面,中國鐵建承擔了盾構直徑達14.93米的南京過江隧道、國內第一條鐵路水下盾構長隧廣深港客運專線獅子洋隧道和國內第一條公路海底隧道廈門翔安隧道的施工,隧道防水從2級提高到1級。
在無碴軌道方面,中國鐵建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基礎上,率先建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博格無碴軌道板預制生產線,制造精度達到0.1毫米,中國鐵建十四、十七局集團 “博格板”的投產填補了國內高速鐵路軌道板生產的空白;中國鐵建二十三局集團無碴軌道的試驗段等設計、施工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在四電方面,中國鐵建通過發達國家“四電”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聯合競標,建立了時速350公里“四電”集成技術的技術體系,使總公司具備了建設時速350公里客運專線的能力,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四電”集成技術創造了條件。
中國鐵建十一局集團高速道岔生產廠的新建,昆明中鐵大型養路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的養路機械的改進配套,使中國鐵建在軌道系統產業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中鐵建設大體量鋼結構房屋建成和連續承攬,標志著房建水平大幅提升。
在宜萬鐵路的建設中,結合宜萬線水害治理和馬鹿箐隧道搶險,中國鐵建溶巖富水地質條件施工經驗和技術得到積累與提高。
在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建設中,中國鐵建承建了建設單位確定的6個試驗段中的5個、19項重點工程中的13項工程的建設任務,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等世界技術難題,在去年“七一”順利通車,并安全平穩運行,標志著高原鐵路設計、施工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高原鐵路設計施工水平日趨成熟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