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重型電纜機械化敷設工藝及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中冶重型電纜機械化敷設工藝及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文章來源: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7-09-03
中冶重型電纜機械化敷設工藝及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中冶集團上海寶冶建設有限公司研發的“重型電纜機械化敷設工藝及技術”,利用自主設計研發的電纜輸送機、爬坡滾筒、轉彎滾筒等裝置,采用機械牽引、機械傳動、滑輪減阻、聲訊聯絡等集合方式,實施對直徑為60—150 mm的重型電纜敷設,滿足電纜隧道、電纜溝和地下穿管作業,解決了“重型電纜敷設難”問題。日前,專家鑒定該成果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迄今,國內外高壓重型電纜的敷設主要靠人力,即許多壯勞力沿著整根長電纜每隔一段距離依次排開,將電纜扛在肩上,持重同步向前行進,將電纜敷設到預定的路線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冶寶冶建設決定向科技進步要高效安全作業。2005年9月至2007年4月,寶冶建設課題組針對電纜隧道、電纜溝、地下穿管作業以及復雜地形路由,以寶鋼新建寶能變工程和寶鋼東部區域供配電改造工程為重點,選擇電壓等級、電纜長度和電纜外徑、路徑不相同,地形各異的相關電纜和敷設線路為試驗對象。
采用“重型電纜機械化敷設工藝及技術”,在寶鋼新建寶能變工程和寶鋼東部區域供配電改造工程中,順利完成了220kV及110kV各種型號及長度的重型電纜共計100多公里的敷設任務。整個施工過程及結果得到了寶鋼、日方專家和工程監理的高度評價。寶冶自主研發的這項敷設工藝及技術,大大縮短了工期,而且整個施工過程中沒有對電纜造成任何損傷,為兩個變電所按期受電一次成功提供了保障。同時,該技術與傳統的人力敷設相比較,凸現三大優勢:一是成本降低。由于只需在沿途輸送機處和地形復雜處設監護人員,不再投入大量人力,而且機械磨損率較低,從而從根本上降低了施工成本。二是效率提高。由于采用機械化,電纜的敷設速度基本恒定,受外界及人為因素干擾較小,可以較為準確的估算工程進度,合理組織施工,確保工程節點,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安全系數增大。新的敷設法,對電纜多點傳輸、均勻受力,避免了因一點受力造成外護層松脫或其他物理損傷,設備材料處于安全狀態。同時,在電纜敷設過程中,作業人員主要起監護和處理問題的作用,而不介入電纜敷設的傳動環節,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