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質總局一大型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獲顯著成效
中煤地質總局一大型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獲顯著成效

文章來源: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發布時間:2008-06-12
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負責完成的國家863計劃及中德政府合作項目——“中國北方煤火探測與監測新技術研究”科研成果,針對我國北方地區煤田及煤礦的特點,運用遙感、熱紅外、三維地質、信息技術等多學科手段進行綜合研究,并采取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方法,先后在寧夏汝箕溝煤田、陜西神東煤田、內蒙古拉本煤田和烏達礦區、包頭礦區以及新疆準南煤田等36個重點煤田、礦區的煤炭生產及環保項目中應用并推廣,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根據測算,每年為煤炭工業可節約煤火監測成本及費用開支1.2億元,節約因煤火產生二氧化碳排放而導致的環境治理費用1.6億元,減少煤炭資源損失約10億元(100元/噸煤),每年可產生綜合效益20億元左右。
該科研成果與國內外同類研究和同類技術成果相比,取得了“三大突破”、“十項首創”的重大科技成果。三大突破是:
一、在原創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建立地下煤火的三維時空發展模型;首次提出了三維熱成像反演方法。
二、在研究技術與手段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應用航空高光譜掃描圖像和高分辨率衛星圖像進行了煤田火區定量遙感探測;首次建立了國內外第一個高分辨率遙感、火區地質與采礦工程對照的煤田火區研究基準剖面;首次建立了復雜煤層條件下描述三維空間煤火發展的“導火帶”模型;首次建立了“燃燒系統”模型和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圖譜;首次建立了適于火區動態監測的高分辨率探測系統。
三、在應用技術集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建立了高光譜、高分辨率動態監測技術指標體系和高分辨率四層空間探測體系;首次提出適于現代采煤工藝條件下的地下煤火三維探測、滅火工程監測和立體制圖方法;首次建立了煤火賦存環境的三維地質模型和復雜條件下地下煤火的三維可視化分析環境。
經6名院士等二十位專家組織的鑒定一致認為:“該成果屬于國際首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被評為“2007年中國地質科技十大成果”,榮獲中國煤炭工業科技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