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葛洲壩集團一公司承建的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漕河渡槽工程,順利通過了由南水北調業主、監理各方組成的聯合專家組進行的主體工程竣工驗收,專家組對該工程的質量給予極高評價。這也是繼廣東東深供水樟洋渡槽工程后葛洲壩集團承建的全國最大的輸水渡槽工程,標志著葛洲壩集團輸水渡槽施工技術已經進入全國領先水平。
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取水,自流到北京、天津,輸水干渠全長1273公里,年調水規模130億立方米,中線干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由石家莊至北京市團城湖,全長307公里。而漕河渡槽是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原設計在2008年8月前實現向北京奧運會供水的工期控制性工程。主體工程包括槽身段和檢修閘,其中渡槽槽身結構造型復雜,由于需要獲得較大的輸水能力,設計首次采用“三聯一槽”結構,即三個鉅型孔同時過水獨特結構,這也是典型的三向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建造過程中需要承受來自縱、橫、豎三向的應力,同之前獲得國家建筑工程最高獎——魯班獎的廣東東深供水工程“單孔薄壁U型結構”相比,結構更顯復雜,過水能力也大大提高:設計過水流量每秒125立方米,最大流量每秒150立方米,大大高于東深樟洋渡槽。渡槽每跨長度30米,單跨長度僅次于30.8米跨度的印度葛麥力渡槽,為亞洲第二大渡槽工程。單跨槽身混凝土自重達到3300噸,過水時荷載3000噸,即要承受6300噸的重量,這相當于每跨需要同時承受300多臺自重20噸的卡車荷載的重量。葛洲壩集團一公司漕河渡槽項目部自2005年正式開工以來,克服渡槽結構極其復雜、跨度大、質量要求高等困難,不斷攀登渡槽施工技術高峰,運用以往渡槽施工的經驗,先后較好地攻克了混凝土易開裂、季節溫差大、距地面高差大等技術難題,先后于2005年7月開澆第一倉混凝土、2007年11月20日完成最后一倉混凝土澆筑,較好地完成槽身主體工程的施工任務,得到了業主、監理的高度評價。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